作者:馬關夏
國際標準化組織3GPP 定義了5G 技術的三大業務場景:eMBB(增強移動寬帶),面向3D/ 超高清視頻等大流量移動寬帶業務,主要是對C 端用戶消費流量的升級;mMTC(海量機器類通信),面向大規模物聯網業務,主要包括工業互聯網等應用;uRLLC(高可靠低時延通信)主要的應用代表則是無人駕駛、工業自動化等業務。
對于5G 網絡的部署架構,3GPP 定義了非獨立組網(NSA)和獨立組網(SA)兩種標準選項,NSA 僅能支持eMBB 的業務場景,而受限于SA 標準凍結時間較晚而導致的產業鏈不成熟,目前主要能支持mMTC 和uRLLC 業務場景的SA 架構組網還需時日。因此中國的5G 商用前期將主要圍繞eMBB 場景展開。
在早期, 廣電有自己的Cable Modem(有線電視網絡),但當時廣電只有固網寬帶的牌照,沒有移動網絡牌照,始終沒有規模性的對外商用自己的寬帶。牌照的缺失很大程度上導致廣電錯失了成為寬帶霸主的機會,畢竟業內人士普遍認為,最初的Cable Modem 相比于電信局的ISDN 以及后來的ADSL 都有一定優勢。
2016 年5 月5 日,工信部向中國廣播電視網絡有限公司頒發了《基礎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批準廣電在全國范圍內經營互聯網國內數據傳送業務、國內通信設施服務業務。這也就意味著,中國廣電成為繼中國移動、中國電信和中國聯通之后第四大基礎電信運營商。
而在2018 年11 月22 日“推進全國‘智慧廣電’建設現場會”上,國家廣播電視總局黨組書記、局長聶辰席宣布,“工信部已經同意廣電網參與5G 建設,國網公司正在申請移動通信資質和5G 牌照。”此后,外界普遍預計廣電獲得5G 商用牌照也僅僅是時間的問題。隨著此次廣電獲牌,外界的猜想也最終坐實。
事實上,相比于三大運營商,廣電也有自身的優勢。廣電擁有700MHz 的黃金頻譜,該頻譜處于低頻,具有信號覆蓋廣、穿透力強等優點。這種良好的網絡覆蓋效果意味著5G 的建網和組網成本相對較低,據測算,如果廣電使用700MHz進行5G 網絡覆蓋,那么整體的覆蓋成本將會比三大運營商降低30% 左右。
截止到2018 年,全國有線電視用戶數在2.23 億人。據財經媒體格隆匯的分析,如果廣電運營5G 無線移動業務,至少需要投入建設20 萬個基站,新增約600 億元的資金投入。
6 月6 日牌照發放后,中國廣播電視網絡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曾慶軍接受媒體采訪時稱,工信部給中國廣電頒發5G 牌照,實際上是頒發給全國有線電視行業和全國廣電行業的,全國廣電行業可以利用這次契機建設一個高起點的現代傳播網絡。
曾慶軍表示,廣電的網絡運營思路和三大電信運營商有所差別,中國廣電的5G 網絡將是“匯集廣播電視現代通信和物聯網服務的”“高起點高技術的5G 網絡”,目的在于讓廣電用戶能體會到超高清電視為代表的智慧廣電服務,甚至是社會化的智慧城市服務。
5G 時代,廣電更大的可能是聚焦4K、8K 等超高清視頻服務領域,而非與運營商爭奪5G 移動業務,也應該不會給電信市場帶來實質性的沖擊。
目前,現行全球5G 商用套餐資費基本都在300 元人民幣/月以上。而在國內,多位業內人士預計,初期5G 商用套餐的價格可能偏高。大唐移動副總工程師蔡月民博士在接受《人民日報》采訪時判斷:“跟3G 換4G 的時候一樣,單位流量的成本肯定是會下降的,但同時用戶的消費量也會提高,5G 商用的初期,資費可能略有提升,但是隨著商用規模的擴大和技術的成熟,平均的消費水平與4G 相比應該相差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