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阮婧(黃岡師范學院商學院)
鄉村興則基礎牢,鄉村富則國家盛,鄉村穩則社會安。2019年是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的關鍵一年,鄉村振興逐漸走向全面振興的道路。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涉及經濟、文化、社會等多個方面,彼此之間相互聯系、相輔相成,鄉村經濟振興是鄉村振興戰略實現的重要內容,為鄉村振興戰略提供有效的創新金融服務,推進鄉村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鄉村金融服務鄉村經濟的使命與責任。人民銀行、銀保監會、證監會、財政部、農業農村部聯合印發的《關于金融服務鄉村振興的指導意見》中提出,到2020年以前,金融服務鄉村振興需實現金融支農資源不斷增加,農村金融服務持續改善,涉農金融機構公司治理和支農能力明顯提升等戰略目標。然而,受歷史原因等多方面因素影響,我國農村金融體系仍存在部分問題,影響并阻礙了農村金融創新的發展。
(1)作為三農領域中的發展熱點,多個中央一號文件對發展農村金融做出戰略性布局。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釋放出農業農村對金融的巨大需求,鄉村產業發展、新型經營主體培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和鄉村基礎設施建設等重點領域蘊含著巨大投資機會,將成為全社會金融投資廣泛關注的新熱點及增長點,適宜相關機構超前謀劃并長期經營。
(2)農村缺乏創業資本,金融資金主要集中到城市地區。當前中國存在資本嚴重過剩的情況,由于農村尚未真正繁榮,各種資本愿意來農村創業獲利的較少,農業占GDP的比重較小,導致資本并未大規模下鄉。
(3)供給與需求存在較大矛盾,金融供給難以滿足農村農民的實際需求。農村金融機構存在網點少、服務弱,難以有力支持農村經濟發展。在正規金融服務不足的情況下,個別地方農村非法金融行為泛濫,諸如高利貸、非法集資等行為,推高了農村融資成本,擾亂了農村金融市場秩序,給農民造成了較大損失。
(1)信貸投放機制僵化,金融服務力量不足。審批慢、周期長、效率低等弊端是目前農村金融信貸投放機制的主要問題,導致信貸投放難以滿足農村的有效需求,同時,部分經理因為懼怕風險,存在惜貸、畏貸等問題,導致人為延長信貸審批時間,部分“無抵押、難擔保、有產業”的農戶由于缺少必要的資金而難以擴大經營規模。同時,金融服務配置不足,金融服務力量難以滿足農村的金融需求。
(2)農村金融機構的準入門檻過高,農村金融體系發展尚未健全。部分農村地區金融機構以地區農村信用社、郵政儲蓄為主,農業銀行與其他農村金融機構為輔的模式。與城市較完全的金融市場體系相比,存在理念落后,管理指標設置不合理,有限資金投入不足等綜合問題。
(3)金融服務創新度匱乏,金融體系較單一。近年來,農村金融機構結合農村金融服務需求的特點擴充了小額貸款的輻射范圍,開發出“信貸+保險”等產品。取得一定成效。但總體上,農村多樣化地貌特征和農業模式導致貧困地區環境存在差異,而金融服務精準化程度不高,存在金融產品比較單一,難以滿足農戶及涉農企業的資金需求。
(4)受風險分擔機制制約。農業作為受自然及市場因素影響巨大的一個產業,風險較大,同時貸款潛在風險較高。目前,農村貸款風險的分擔機制不完不完善,制約了金融機構對現代化農業長期、創新等需求支持的積極性,難以調動眾多金融機構對農業產業化的主觀能動性。
(5)配套措施支持力度不夠。農村金融產品管理及創新涉及財政、稅務、工商、農林等部門的配合,并不能獨一而存在。初期由于運作成本高、風險大,財政補貼、稅費減免、涉農貸款風險補償等配套政策不到位,加上相關抵押、評估、變現手續復雜,費用偏高,在一定程度上束縛了農村金融創新手腳。
(1)加大政策資金支持力度,完善農村金融體系。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過程中,有必要推進農村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通過政策性引導金融資源進入農村市場,增加金融服務供給,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打好金融基礎。分類推進金融機構改革,推動各類涉農金融機構回歸本源,加大農村金融供給體制不斷完善,把更多金融資源配置到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所需的薄弱環節中。
(2)增加農村金融網點,提高農村金融機構服務能力。近些年,一些城商行開始在某些鄉村布局設點,但業務仍比較簡單,需要進一步提升和完善。下一步,應鼓勵郵政儲蓄、農業銀行等國有大型銀行渠道下沉,在農村基層開設網點,建立起覆蓋面廣泛的農村金融網絡,鼓勵農村金融機構探索網絡創新,增設農村虛擬網點,提供金融信息化服務。
(3)探索多元化金融供給,切實增強市場競爭力。農村市場廣大,農民的金融需求也呈現多樣化的特征,所以應發展多元化金融服務。農村金融機構要采取有效措施,切實增強市場競爭力,提高服務質量,因地制宜開發金融產品,向農民提供回報率較高、安全可靠的金融服務,以增強存款吸引力,將農村分散的金融資源聚集起來。同時,要“開前門、堵后門”,加強農村基層執法力度,依法嚴厲打擊非法金融活動,扼殺高利貸、非法集資等的生存空間,普及金融安全知識,引導農民將錢存入正規合法的金融機構。
(4)繼續推動和不斷深化農村信用社改革,加強其合作金融功能。積極拓寬農村信用社信貸支農渠道,加大對個體工商戶、私營企業和涉農產業龍頭企業的支持力度。大力開展和開發農村信用社的中間業務,提高盈利水平,對農村信用社進行相關股份制改造。
(5)加大宣傳力度,強化農村地區金融消費權益保護。深入開展“金惠工程”“金融知識普及月”等金融知識普及活動,實現農村地區金融宣傳教育全覆蓋。加大覆蓋農村區域的金融消費權益保護宣傳力度,增強農村金融消費者的風險意識和識別違法違規金融活動的能力,營造構建良好的農村金融生態環境。
(6)加速推進農業擔保和保險業務,分散和降低農業風險。適當降低擔保機構設立門檻,鼓勵多渠道籌集資金。加快發展農產品期貨市場,開發農產品期貨新品種,鼓勵農產品生產經營企業進入期貨市場開展套期保值業務。進一步完善農村地區的信貸市場、保險市場、期貨市場,建立功能完備、分工合作、競爭適度的農村金融市場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