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代學鋼 楊慧 李奇功(河北軟件職業技術學院)
隨著我國職業教育越來越受到國家的重視,校企合作模式可以將企業的優質資源應用到高職院校的建設中,同時高職院校也可以讓學生去企業學習先進的管理和技術,兩者進行融合滿足了新時代職業教育的要求。在高職院校面向社會的公開服務中,逐漸形成了校企合作模式的訂單、定向、工學交替培養的形式,極大的推動了職業院校的教育教學改革。本文將通過論述當前高職院校社會服務現狀,指出校企合作模式下的高職院校社會服務體系建設方法,希望對高職院校發展帶來幫助。
當前高職院校的辦學理念還是比較傳統,教育理念與高中教學相差不多,主要以培養學生的理論能力為主,實踐能力培養較少,社會服務意識比較淡漠,對如何開展社會服務和達到如何的效果并沒有很好的指導思路。高職院校沒有將人才培養、教學目標、科學研究等放在服務社會的角度上進行考慮,很多高職課程設置都嚴重脫離了社會和企業主要技術領域,造成這種情況的主要原因還是高職院校管理者沒有與時俱進,校企合作融合的太少,不能將現有的企業新技術應用在教學中,學生也不能進入企業進行定崗鍛煉,高職院校僅把社會服務看做是教學中的一種“副業”,對于社會服務體系發展關注力度不夠,沒有意識到高職院校學生就業是定位在企業的高級藍領和技術應用型人才上,只有深化校企合作,讓學生盡快的服務社會才能在就業中掌握主動權,才能發揮出職業教育的優勢。
高職社會服務的智能就是把大學的資源和能力直接用于解決公共問題上來,社會服務體系包括培養人才、發展科學技術以及學生直接為社會服務,還包括科技服務和教育服務等。高職院校社會服務的特征與高職教育的特征密不可分,具有鮮明的區域性和行業性特征,主要任務是面向區域和行業提供技術應用型和高技能型的人才培訓與培養。從以上的高職社會服務體系來看,社會服務體系涉及到的內容比較深入和具體化,這就需要良好的政策引導和實施,但是目前國家雖然提出了高職社會服務具體內容和目標,但是在指導思想和實施路徑上研究的并不多,很多高職院校僅是利用暑期三下鄉活動以及平時的社會實踐活動讓學生進行一些社會服務活動,學生在服務中只是注重了自己的道德行為,并沒有將在校所學技術應用在社會服務中。造成上述現象的主要原因還是服務體系發展沒有正確的方法和良好的引導,沒有努力的將當地一些企業資源融入到社會服務中來,服務單一化和應試化,遠達不到實際效果。
職業教育在我國發展態勢比較好,當前企業中需要的不僅僅是藍領人才,更是需要高職院校學生具有一定的創新能力,在新產品開發上能應用到在校所學知識。當前高職院校中很多教師和學生都不斷打參加全國的各種職業大賽,比如“機器人大賽”“數控檢測技術大賽”等,但是通過調查發現,學生在準備這些比賽中大部分是在學校的實訓室內根據教師提供的內容進行重復性的訓練,很多比賽的內容已經與企業所需技術脫節,學生通過大賽學到的僅僅是一些參賽的經驗和技能的提高,創新能力發展一般,實際對于社會服務的貢獻性不高。還有的教師在校發表了大量的學術論文,但是我們同樣發現論文類型大部分是一些學科的發展模式、高職院校的改革方法等,論文設計到技術應用創新的同樣很少。以上情況充分說明了高職院校雖然想提高社會服務功能,但是迫于自身條件制約,校企合作模式過于單調等,社會服務體系發展并沒有達到預期效果。
高職院校要立足職業教育的目標,認真總結在發展中遇到的問題,強化學生的社會服務意識,在課程改革中增加學生的創新能力,提高課程教學的靈活性,理論教學與實訓教學同步進行,及時的將理論轉化為學生動手力。同時與企業進行深入和合作,與企業建立訂單式培養方法,定期讓學生和教師進入企業進行定崗訓練,將一些學校的先進教學理念和技術創新模式應用到企業的生產線上,同時也讓學生在定崗中學到更多的實際技能,將課本理論知識用在了生產線上。高職院校也要發揮自身的優勢,加強社會服務體系的創新,依靠政府的協調,與企業共同建立一些校外社會服務實踐基地,將一些創新項目在實踐基地得到很好的體現,使高職院校成為區域的技術技能培訓中心、新技術的研發推廣中心、區域學習型社會中心,具有鮮明的區域性和行業性特征。
校企合作模式下的社會服務體系發展,政府要做好學校和企業之間的紐帶,對于社會服務對象、范圍和內容進行充分的考慮,充分考慮企業與學校合作的可能性和兩者的互補性,找準兩者合作的利益點和對于教學生產的推動力。高職院校要結合當地的產業特點在課程設置中增加一些符合當地產業發展的新課程,可以自己編制一些校本課程,重點體現新技術和新方法,這些課本內容要隨時根據企業應用情況進行更新,同時要把握典型企業最新技術、最新工藝的發展動向。以此為依據,建立起學校與社會的動態調控機制,及時調整學院的人才培養目標定位與專業布局,確保高職院校始終與社會的發展同進度、共發展。高職院校的優勢在于應用研究廣、實驗場所多、具有較強的技術創新能力,在發展中需要的是資源、資金以及科研轉化平臺,而企業正好滿足他們的發展要求;企業的優勢在于可以將新技術快速的進行實施和轉化并應用到市場上,資金充足,需要的是先進的技術應用及創新型人才,而高職院校很符合他們的目的,這就為兩者融合提供了便利。校企合作雙方在資源和技術上的互補性很好的彌補了兩者的不足,兩者以自身優勢資源開展交流、服務,達到資源共享,很好的服務了社會。
目前應用較多的高職院校社會服務體系類型為工學交替社會服務模式、訂單合作服務模式和校企合作服務模式,這三種社會服務體系類型其實都是與企業存在密切聯系的。在工學交替模式中,學校教育教學與企業崗位工作緊密聯系,將高職院校專業知識用來服務社會,提高了高職院校學生的積極性和參與性,教學知識變得更加靈活多樣,同時半工半讀模式強化了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高職院校加強了與企業的溝通性,學生在企業中不僅學習到了專業技能,也提高了他們的溝通交流能力和及早適應社會能力。在訂單合作模式中,高職院校根據企業的實際需求培養專業類型學生,教學目標更加明確了,在教學中有意識的植入一些科技研發項目,提高了學生的思維意識和能力,學生在崗位適應度、認知度、職業素養上相比傳統的教學模式理解和掌握的更快了,同時也降低了人員的流動率,高職院校學生實現了良好的就業。同樣校企合作模式與前兩種模式之間存在著必然的聯系,屬于一種多贏的服務模式,校企雙方互聘教師,雙方利用各自的優勢進行資源的整合,使得學生的理論和專業技能得到充足的提高,學生在教育改革中真正的獲益,節省了學校和企業的培養成本,兩者優勢互補、互惠互利,社會服務體系完美得到了構建。
(1)鼓勵建立科學評價導向機制,高職院校在高職教育評價與診斷中,把社會貢獻度、社會評價作為重要指標,使高職院校確定明確發展方向,符合國家職業教育發展需求。
(2)加強協同發展,產教融合,暢通技術技能人才培養機制。
(3)盡快完善社會服務激勵機制,提高社會服務內在動力,高職院校建立完善考核分配機制,促進科研轉化成果。
(4)加強資源共享,共建社會服務平臺,當地政府高度重視高校社會服務建設,創建職教集團,共建大學科技園,為院校與社會、行業、企業對接搭建平臺,資源共享。
綜上所述,當前我國高職院校的校企合作下的社會服務體系發展存在的問題還是很多的,主要與教育教學模式傳統、政策引導不足和社會服務意識差等有關系。下一步,高職院校要立足自身條件,積極與企業開展校企合作,創新高職教學理念,課程設置結合當地產業狀況,增加技術創新教學,政府和高職管理者要積極地引導企業和高職融合辦學,發揮出兩者的優勢,同時積極探討工學交替模式、訂單合作模式和校企合作模式三者的優勢,讓學生盡可能的將所學知識服務到社會中,體現出職業教學的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