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劉志全(哈爾濱金融學院)
近年來,我國養老保險制度在不斷改進,養老保險基金不斷攀升。客觀要求基金實現增值保值,但是實際運行中受多方面的影響養老保險基金市場發展緩慢,收益較低,基金貶值情況較為嚴重。2015年國務院頒發的《基本養老保險投資管理辦法》對這項工作進行了明確規定:授權社會保障基金理事會為軸心的“統一委托投資”模式,在實際運行中面臨著一些難點問題需要解決。
雖然養老保險目前有所進步,但是仍然存在一些影響養老保險基金安全的因素,通過調查認為,主要是基金發放、管理和征收三個方面的問題。
(1)想方設法“提前退休”。現有的養老金計算方法中,基礎養老金是一樣的,有些參保人員想方設法辦理提前退休,這樣做可以縮短繳費年限,降低將老金的繳納時間,還可以提前領取養老金,給社會養老保險基金增加了支出。
(2)起死回生,冒領養老金。有不少退休人員頻繁更換住所,管理部門不能及時掌握這些人的生存情況。有些已經死亡的退休人員,由親屬繼續冒名頂替領取養老金,造成無謂流失的養老金無法追回。
(3)重復享受養老金。養老保險征收和管理的地區不統一,造成有些人員跨地區調動過程中可以同時領取兩份養老金,這也是一種社會問題,需要時間來解決。
(1)覆蓋面窄,不能實現全社會養老保險。口頭說“養老保險是一個社會問題”,但是在實際運行中,國有企業是事業單位中的成員實現的是全覆蓋;城鎮集體企業占有75.9%,其他經濟類的企業占17%,農村戶口幾乎沒有,這種現狀的養老保險算不上“全社會”的養老保險。
(2)養老保險繳納的時間和比例。養老保險繳納的起始時間和比例直接關系到繳納基金的多少,在企業中基本都是集體參保,時間不能統一,比例也有高有低,這種狀況也在影響參保人員的積極性,不能體現這種養老保險制度的合理公平性。
(3)養老保險基金欠繳費的問題。產生前繳費的原因主要有三種:一部非是事業單位資金緊張或者企業的效益不好沒能力給職工繼續繳納養老保險費用;二是社會保險機構執行不到位,沒有及時提醒造成的錯過繳費時間;三是企業領導只考慮目前利益,不積極主動繳納養老及費用造成的。沒能及時繳費的退休人員直接影響到以后的養老金的保值和升值,給參保人員造成一定的經濟損失。
(1)養老保險基金的安全問題必須監督發放到位。養老保險基金既是退休人員的活命錢,也是參保人員掙來的血汗錢。國家也明文規定,這部分養老金的費用必須專款專用,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私自挪用。但是最近出現的兩個涉及資金數億的大案,上海社保基金和浙江社保基金問題,都在提醒有關部門必須認真對待養老金的發放問題。
(2)養老保險基金的升值問題,想要給參保人員不增加繳費負擔,長時間支付養老金,就需要在養老金的投資效率上想出路但是哪個投資能夠保證持續升值,是需要解決的大問題。
建議全國統籌有助于推進多元化、專業化的投資運營,進行這項工作需要做好以下三個方面:第一,平衡人們收益和地方利益的關系。地方政府認為養老保險基金應該留在本地政府,這樣可以發展本地經濟,如果基金上交沒有地方政府的利益。這種應該從長遠利益考慮,做到專款專用,在地方政府截留更有可能資金被挪用,最終這部分養老金不能按時發放,最終可能危害社會的穩定性發展。第二,局部和整體之間的關系。不同省份的基金差異較大,有些省份每年的結余還有剩余,有些省份不夠支付,提升統籌可能會給一些省份造成經濟危機,但是最終的目的是為了全國的基本國策,應該在維護國家制度的平穩發展上做出一些讓步和努力。第三:長期和短期的關系。短期提升統籌的級別層次會有較大的阻力,應該從長遠利益出發,可能目前的退休人員不能享受利益,但是后代人會享受到。
在安全性和流動性能夠保障的情況下,應不該不斷提高投資管理能力。在能夠承受風險的前提下應該提高收益水平。從責任投資和長期投資的理念出發,改變以往總是強調資金安全的投資理念,投資范圍在銀行和國債之外們應該拓寬投資渠道。應該考慮比較穩定的股票,和基金類的投資產品。二是建立基金投資目標體系,提高投資績效管理。基金投資管理最重要好的是資產配置,需要有清晰的投資目標。三十建立風險調整的投資收益評估體系。提高風險管控能力,充分把握各類風險窗口,及時進行測試,確保投資收益率。
安全良好的投資運營機制是保障養老保險基金能夠長期穩定發展的基礎。現階段處于對于養老保險的投資運營比較敏感的時期,應該設立專門的法人機構,通過正常渠道的決議構建良好的運營機制。應該做到以下幾點:第一,給專門的機構授權,以規避不合理風險為目標,驚醒長期獨立的投資方式,有專業投資團隊進行利益最大化的資金運營。最穩健的目標就是能夠獲得預期資金收入,在經過風險調整后能獲得超額回報,回報率能夠比正常銀行利息高,而且前提是必須保證資金的平穩收益,不能出現風險。
第二,建立投資機構和委托人之間的有效溝通機制。可以在全國范圍內通過多種渠道了解基金投資運行的流程、策略和資產配置等相關政策,進一步對于風險管控提高到重要地位,不可忽視。還要讓投資機構及時了解個委托單位對于投資的期望值和收益率的預期。應該明確的給委托人說清楚利害關系:不論是哪種投資,收益越大,風險越大。在能夠保本有利的情況下應該征求大家的意見,把風險管控放在首位。了解委托人的期望值最低限度,及時公布有關信息,做到明確目標,信息交流方便。獨立投資機構通過多方面的投資方式來滿足委托人的需求,比如層次化、菜單化的投資方案,用這些方式來提高委托單位的投資意向,進行比較大規模的投資方案的確立。
第三,建立投資委托人和投資機構之間的高效暢通的資金流通方式,為投資者和委托人之間的資金來往做好承接工作。養老保險基金在能夠正常支付流動資金的前提下,可以把剩余的資金委托給投資機構,再通過合法的投資方式進行投資運營。這種方式能夠確保這部分資金的正常穩定發展。在投資公司管理期間,應該有明確的協議約束,在投資期間,扣除相應的管理費用,剩余的盈利應該返還委托人,這樣的投資方式也是目前需要解決的最佳方案。
當前養老保險的資金管理存在“內部人控制”的現象,應該清除這種弊端,有效建立投資監管和信息披露制度。這樣才會給托管機構、受托機構和投資管理機構三者之間建立互相約束的方式。加強監管力度,明確各方權益。在完善監管體系的方面,采用數量上限值監管和審查監管相結合的方式,為資金的監管做出明確的規定。
在監管力量上,應該整合政府各方面的力量,分散管理者的集中權,實行多部門共同監管資金資源的安全性。進行專門管理的人員培訓和責任監督,形成一種共同的合力共同監管基金投資過程中的資金安全。在內容上,還應該加強投資范圍和投資比例之間的協調,及時了解多方面的投資信息,明確各種資金的盈利狀況。還應該明確投資機構的償付能力和征信流水的監管方式,以確保資金在投資過程中的安全性。
還要加強完善信息披露機制,在個方面發揮社會監督功能,為資金的去向和盈利及時做好監管工作。資金受托機構應該明確信息披露的時間和方式,在披露的時候應該明確拿出對應的證據,有監管部門的權威性證明,來保證信息披露的真實性和及時性。給予參保人員知情權,才能建立有效和諧的社會監督機構,以保證資金的安全性。
以上內容根據現行的養老保險基金的市場化投資中的各種問題進行了分析研究,對于基金的發放、征收和管理方面出現的問題進行了總結,還對于養老保險基金安全投資管理做了相關的策略研究,希望這些內容能夠為社會養老保險工作提供一定的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