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馬傳靜(江蘇旅游職業學院)
“三農”問題,始終是我國國民經濟發展的重大問題,是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而“三農”問題的核心是農民增收問題。農民增收問題,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大課題,是社會各界高度關注的一個重大社會問題。近年來黨和政府先后出臺了一系列的惠農政策,連續出臺了多個指導農業和農村工作的中央一號文件,形成了新時期加強“三農”工作的基本思路和政策體系,使部分農民擺脫了貧困,建起了幸福家園,走上了小康之路。但是目前我國還有部分農民沒有擺脫貧困,增收艱難。農民收入增長緩慢,是制約我國農村經濟發展的一個突出問題。如何增加農民收入,擺脫貧困,奔向小康,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嚴峻課題。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村經濟社會較快發展,農民收入有了很大提高,但是我們更應該看到我國城鄉二元經濟結構還沒有根本改變,農民收入增長比較緩慢,分析其原因有以下幾點。
當前我國農村絕大多數農業結構不合理,這是制約農村經濟進一步發展和農民增收的根本原因。其主要表現在:一是種植結構不合理。長期以來,農業中種植業比重大的格局仍未改變,大多數農民仍把糧食生產作為主要生活來源,糧食作物種植比例過高,而經濟作物比例過低,致使農業種植結構不合理,農業資源綜合利用率不高,農民收入結構不合理。二是農產品品種結構不合理。表現為農產品質量差、檔次低,優質品種少,大路貨多,品種雷同現象嚴重,不能適應市場優質化、多樣化的需求。三是農產品產業化水平低,產值不高。當前我國農業的產前、產中、產后環節相互脫節,產業化水平不高,使得農業產中環節仍處于僅僅為產后環節生產原材料的地位,無法分得產后加工、銷售的利潤,嚴重制約了農業產業鏈的綜合效益的提高。四是沒有從自身實際出發,結合地域特色發展特色產業。許多地區不分析實際的資源優勢和市場需求,盲目跟風,結果造成了資源優勢沒得到有效發揮和利用,農產品沒有特色,其價格下降,減少了農民的收入。
當前,我國農村人口文化素質總體水平比較低,小學以下文化程度的勞動力占大多數,勞動力文化基礎薄弱,素質低,他們難以接受新觀念,學習新知識,運用新技術,因而導致種田技術和管理水平都跟不上時代的發展。另外,有相當一部分農民,觀念保守陳舊,存在嚴重的小農經濟思想,缺乏市場投資意識和開拓意識,隨著我國市場調節比重的日益加大,農業生產中不確定因素的增多,素質低的他們很難對市場供求信息做出較準確地判斷,增大了他們的經營的風險,結果造成農產品在某一時段的供給量大增,農民收入減少。
城鎮化的滯后,延緩了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的速度,使大量農村剩余勞動力滯留在農業部門,農村勞動力及其家庭無法真正從農村中轉移出來。加之,我國計劃經濟時期形成的各種控制人口遷移的制度仍然存在,如戶籍制度、社會保障制度、城市用工制度等。在這種情況下,即使是涌入城市的農村剩余勞動力,從本質上講也沒有被工業化與城市化所真正有效地接納,絕大部分農村剩余勞動力始終游離于現代化城市之外,他們把自己的黃金時間奉獻給了城市,當城市不再需要他們時,他們只好又回到農村,把養老的包袱甩給了農村。
現階段,農業投入的不足已成為農業發展和農民增收的“瓶頸”因素。雖然在改革開放以后,國家對農業補貼和支持的力度大大提高,但與發達國家相比仍有較大差距,仍不能滿足農業自身發展的要求。國家的宏觀收入分配政策的偏差,使農民增收面臨明顯不利的社會經濟環境。不可否認,從中央到地方政府都強調要重視農業,并出臺了一系列加強農業發展的政策措施,但在現實生活中由于受到農業比較利益低和重工輕農思想的影響,導致政府財政投入相對不足,即使投入了農民實際得到的補貼卻很少,這些已經對農業發展和農民增收造成十分不利的影響。
促進農民增收,是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出發點和歸宿,它關系到我國國民經濟發展的全局,它對促進國民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具有十分深遠的意義。但農業增收不可能一蹴而就,促進農民增收還需要一個較長的奮斗過程,要破解農民增收難題,促進農民持續增收,具體來說,必須采取如下措施:
當前,在我國農產品總量平衡并有結構性過剩的條件下,要增加農民收入必須進一步調整和優化農村產業結構。調整農村產業結構,優化資源配置,走高產、優質、高效的道路,這是我國農業發展勢在必行的深刻變革。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要抓好以下四個環節:一是繼續調整種植業結構,種植業調整的方向是力爭實現由傳統的糧食作物為主的結構向糧食、經濟作物協調發展的結構轉變。“農業翻番不能只靠糧食,主要靠多種經營”,要在保證糧食生產的基礎上,不斷擴大經濟作物的種植比重,鼓勵農民開展多種經營,做好、做活土地文章。二是擴大優質農產品的生產,全面提高農產品的質量。依靠科技進步,加快良種培育,大力發展無公害食品、綠色食品和有機食品,促進農產品質量的提高,花色品種的多樣,從而使農產品向優質化、多樣化、專業化方向發展,提高國際市場競爭力。三是推動農業產業化經營,使農產品在加工轉化中增值。農業產業化經營可以大大延伸農業產業鏈,有效提高農產品的附加值,實現農民收入的持續增長。我們要鼓勵農民大力發展產業化經營,進行農產品深加工,促使農業的產前、產中、產后環節的緊密結合,讓農民更多的分享農產品加工、流通和銷售環節的利潤,提高他們的收入。根據發達國家的經驗,糧食經加工可增值1—4倍,棉花經加工可增值1—3倍,果品蔬菜經加工可增值1—10倍。發達國家的農產品加工轉化后一般增值2—3倍,而目前我國農產品加工轉化后增值僅30%。四是充分發揮區域比較優勢,發展特色經濟。不同的地區有不同的區位優勢、資源優勢,各地區應結合當地自然地理優勢特點,因地制宜,大力培育特色產品、特色產業,促進主要農產品向優勢區域集中,形成特色鮮明的產業帶、產業區,實現農業生產的區域化、特色化、規模化,把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和經濟優勢,提高農民收入。
當前我國經濟發展后勁的大小,越來越取決于勞動者的素質。相應地,農民收入的多少和經濟地位的高低,也越來越取決于農民自身素質的強弱。提高農民素質,實現農民的自我發展,必須做到:一是要加強農村基礎教育,加大“掃盲”工作力度。農村基礎教育狀況的好壞直接影響著農民文化素質的高低,而我國農村基礎教育不容樂觀,各級政府應加大對農村基礎教育的支持力度,促進農村基礎教育的發展,使一部分因貧困而失學或輟學的中小學生得以完成基礎教育,同時要嚴格按照《義務教育法》的規定,做好農村九年義務教育的普及工作。二是積極發展農村職業技術教育和成人教育。各地區政府要大力發展職業技術教育和成人教育,為初中畢業生提供更多的受教育機會,讓他們依據自己的興趣和愛好,掌握更多地知識與技能,從而使農村勞動力的智能和技能得到大幅度提高,以適應農業集約化和農村工業化、市場化的要求。三是在農村廣泛普及科學技術教育,傳播科學思想和科學精神,提高農民的科學文化素質和種植、養殖、加工技能,幫助他們掌握先進的農業技術,提高科學種養水平。增強農民發展經濟,脫貧致富的能力,從而造就一支高素質,適應現代化大生產需要的勞動力大軍。
只有減少農民數量才能富裕農民,要減少農民數量,必須加快農村城鎮化進程,促使農民變市民。“長期以來,我們百分之七十至八十的農村勞動力被束在土地上,農村每人平均只有一兩畝土地,多數人連溫飽都談不上。”從這里我們能看出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的必要性。為此必須做到:一是大力發展小城鎮,小城鎮是實現農業現代化,確保農民穩定增收的根本途徑,是連接城鄉的橋梁和紐帶。要按照科學規劃、合理布局、突出特色的原則來發展縣城和小城鎮,促進人口、經濟、文化、信息等要素在小城鎮的高度集聚和整合,使小城鎮成為二、三產業的集中地,成為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就業的主渠道。二是促進鄉鎮企業的發展。當前,鄉鎮企業是安置農村剩余勞動力的主要載體,是農民收入增加的重要來源。各級政府應積極扶持鄉鎮企業的發展,幫助其調整生產結構和組織結構,從投資、融資、人才、稅收等方面給予其必要的支持,為鄉鎮企業的發展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引導鄉鎮企業合理布局,適當集中,形成連片發展的集聚效應,帶動第三產業發展,開辟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的新途徑,為農民增收創造機會。三是各級政府要加強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消除不利于城鎮化發展和人口遷移的各種體制性障礙和限制,為農民提供教育、住房、醫療、社會保障等生產生活的多種服務,以滿足農村剩余勞動力向城市轉移的需要,為城市吸納更多的農村剩余勞動力提供便利。
總之,促進農民增收,是統籌城鄉一體化發展的永恒主題。它既是重大的經濟問題,又是重大的政治問題。它事關全局,意義重大,它不僅是加快農業和農村發展的必然要求,而且是保持國民經濟持續協調發展、維護社會穩定、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宏偉目標的必然要求。我們應該看到,促進農民增收是一項長期、系統的任務,而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我們要充分認識到,促進農民增收是全社會的共同責任,為此,全社會要堅定信心,迎難而上,共同努力,促進農民的持續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