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于海濱 鄒俊
我國是世界羊毛消耗最多的國家之一,但我國羊毛年總產量僅有35萬噸左右,國產羊毛自給率不足三分之一。內蒙古自治區是我國主要的畜產品生產基地,羊毛年總產量10萬噸左右,約占全國羊毛總產量的四分之一,羊毛總產量和細羊毛產量均居全國第一。羊毛是內蒙古的特色資源,也是內蒙古自治區經濟發展的傳統產業和重要的民生產業。
長期以來,我國羊毛流通體制相對落后,市場經營不規范、不科學,優質不優價,農牧民生產積極性得不到發揮,直接導致優質細羊毛的品種改良、標準化飼養以及規范化生產等許多工作受到制約,致使羊毛生產的規模化程度低,嚴重影響羊毛產業的發展。
改革開放后,由于市場體系建設滯后,羊毛交易的主渠道沒有及時建立,毛絨販子壟斷了毛絨交易市場,抬壓等級、摻雜摻假、混等混級、不執行凈毛計價、逃避監管、不執行國家標準等現象非常普遍,損害了廣大農牧民的切身利益,嚴重影響了毛絨產業發展。為扭轉羊毛質量監督工作的被動局面,內蒙古纖維檢驗局經過調研,認真總結羊毛公證檢驗拍賣銷售的成功經驗,分析影響羊毛產業發展的深層次原因,主動匯報,積極溝通,推動自治區政府參照國家對棉花、山羊絨的質量監管模式和國際通行做法。自治區人民政府十分重視自治區羊毛產業發展,于2005年頒布了《關于推行羊毛公證檢驗制度的通知》(內政字〔2005〕203)號,《通知》中明確提出:“全區羊毛公證檢驗工作自2005年開始實施,羊毛公證檢驗工作由自治區質量技術監督局牽頭,自治區纖維檢驗局具體組織實施。自治區纖維檢驗局為全區羊毛公證檢驗工作提供以下幾方面服務:免費開展羊毛質量檢驗,出具公證檢驗證書;免費進行羊毛質量專業技術咨詢和技術培訓;宣傳貫徹國家強制性綿羊毛質量標準和《毛絨纖維質量監督管理辦法》。羊毛經營者在進行交易羊毛之前,必須依據《毛絨纖維質量監督管理辦法》中規定的毛絨纖維經營者的質量義務,向專業纖維檢驗機構進行報驗,并如實提供樣品及相關資料。凡上市交易的羊毛必須經專業纖維檢驗機構進行公證檢驗。公證檢驗證書作為交易雙方的結算計價依據。”
(一)羊毛公證檢驗推行前羊毛交易方式的弊端。一是羊毛販子等羊毛收購經營者為了獲得最大利益,想方設法在與農牧民交易時壓低羊毛收購價格,在與羊毛加工企業交易時抬高羊毛價格,農牧民和用毛企業損失嚴重。二是農牧民為了多賣毛曾發生摻沙拌土等惡性質量事件。三是由于缺乏第三方的公證檢驗,不按凈毛評價,優毛得不到優價,因此造成農牧民對綿羊改良工作不重視不積極,綿羊品種退化,優質細羊毛產量越來越少。四是紡織加工企業洗車車間內,沙土堆積,機器損壞,影響生產造成企業經濟受到損失。五是綿羊毛產業健康發展難度加大。
(二)羊毛公證檢驗推行后新型羊毛交易方式的特點。首先,牧民協會或農牧民個體,按標準由經過專業技術培訓、有資質的專業人員對羊毛進行分選分級,分類打成硬包,硬包既規范整齊,又符合國家標準和相關規定要求。其次,內蒙古纖維檢驗局檢驗人員免費為農牧民開展羊毛公證檢驗。首先在羊毛集中的倉庫,包包扦樣,把扦取的樣品送往實驗室按照國家標準GB 1523《綿羊毛》開展檢驗工作,出具公證檢驗證書,從扦樣到出具證書在7個工作日之內完成。第三,公證檢驗證書包括羊毛洗凈率、凈毛率、平均直徑等十幾項重要技術參數。證書分別送達購買羊毛的紡織企業和農牧民,交易雙方以凈毛計價,從根本上杜絕了摻沙拌土問題。第四,農牧民與紡織企業直接交易,減少了中間商販壓等壓級或抬等抬級等擾亂市場正常運轉的環節,減少了運輸費用。為了提高羊毛質量,農牧民反而想方設法提高凈毛率,比如在大風季節給羊穿衣避免大量沙土進入羊毛中等,實現了優毛優價。第五,農牧民對綿羊毛品種的改良積極性提高了,采用規范化、標準化養殖方法的積極性逐漸提高。公證檢驗維護了農牧民利益,增加了農牧民收入,促進了新農村牧區建設,羊毛產業化進程明顯加快。
內蒙古自治區自2005年開始,第一個在全國建立了省區級羊毛公證檢驗制度,一直致力于不斷提高羊毛質量,加快羊毛流通體系建設,建立規范化羊毛流通體制,推動毛絨產業健康發展。截至2019年,內蒙古自治區開展羊毛公證檢驗已經15年,累計公證檢驗羊毛約26萬噸。經過多年的工作實踐證明,羊毛公證檢驗是推行新型羊毛流通體制的核心環節和關鍵措施,對建立新型規范化羊毛管理流通體制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多年來,內蒙古自治區羊毛公證檢驗的作用和成效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羊毛公證檢驗增加了農牧民的收入,以公證檢驗證書作為羊毛交易的結價依據。以烏審旗為例,2016年、2017年、2018年烏審旗地區分別公檢羊毛3036噸、3439噸、3177噸,經過公檢的羊毛比未經過公檢的羊毛平均每公斤售價提高5元,3年來直接為牧民增收總計4826萬元。
二是有效預防了摻雜摻假等質量違法行為。在公檢地區大力推行以凈毛計算公量作為交易結價的依據,羊毛凈毛率指標的高低成為牧民關心的首要問題,以凈毛計價銷售羊毛成為共識。在烏審旗地區,以凈毛公量作為結價依據的已經占到交易量的90%以上。
三是羊毛標準化水平迅速提高。羊毛交易前基本做到了按標準進行分等分類、采取措施防止異性纖維混入,按凈毛率計算公量,硬包包裝,標示品種、等級、數量等,并附有公證檢驗證書。整個交易過程毛絨纖維經營者認真履行《內蒙古自治區毛絨纖維質量監督管理辦法》規定的質量義務,交易秩序良好,依法規范了羊毛流通中的質量行為。
四是有效地提高了優質細羊毛的品質水平。公證檢驗促使農牧民交易前進行羊毛分選,挑揀異性纖維,剔除油漆毛、糞污毛、標記毛等,羊毛質量增加顯著。部分地區羊毛品質接近澳毛,烏審旗地區的羊毛品質甚至超過澳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