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鄭光梁(渤海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政商關系是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不可忽視的重要內容,良性政商關系的構建對促進我國政治經濟社會發展意義重大。構建新型的政商關系有利于凈化政治生態,推進全面深化改革進程。構建新型的政商關系,有利于保障市場主體權益,為我國經濟發展注入活力。構建新型的政商關系有利于維護社會公平正義,對社會文化產生深遠影響,“親”“清”新型政商關系的提出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新發展。
“親”和“清”是新型政商關系的新內涵,要理解和把握好“親”和“清”的辯證統一關系。在政府和政府官員方面,“親”就是要具有服務意識、主動提供幫助、積極有擔當、替企業分憂,對企業家要多關心交流,多幫助引導;“清”就是要與企業家關系純潔,規范的進行交往,不做利益交換。在企業和企業家方面,“親”就是要積極與政府官員多溝通,勇于表達自身發展需求,尋求政府政策幫助扶持:清”就是要潔身自好,既要誠信經營又要遵守商規。政商交往要有節有度,嚴格遵守法律法規,防止出現“親”而不“清”官商勾結的現象,又防止“清”而不“親”,為官不為的懶政怠政現象,政與商要齊心協力,共同營造一個誠信守法、交往有度、高效和諧的政商環境。
遼寧在改革開放以來一直作為東北老工業基地的領頭羊,得天獨厚的地理資源、物產豐富的能源資源和交通便利的運輸資源都為遼寧地區企業的建立提供了物質基礎。2016年遼寧省優化營商環境條例和2017年《踐行親清新型政商關系的實施意見(試行)》的頒布為遼寧政商關系的建設提供了政策上的支持,遼寧自貿區的建立更是為遼寧政商關系政商關系建設創造性地提供了實踐環境。當前,遼寧政商關系建設環境整體是好的,但還是存在政府主導資源配置的權力過大、政府部門服務意識差、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尚未形成、市場有效監督的缺失以及黨政官員權力缺乏有效的約束和監督等現象。遼寧所要營造的“親”“清”政商關系環境應當是以市場為主導配置資源,政府職能改革、公開公平公正的市場環境、完善的公共服務體系和市場監管制度以及完備的權力監督機制相結合的政商關系環境。
改革開放以來,政商關系出現異化,從最開始的政府和企業缺少聯系到現在企業對政府尋找關系、建立關系、利用關系,這種對關系的依賴,導致商人群體不在商言商,試圖利用利益交換來謀取企業需要的發展要素。
遼寧政商關系異化的集中表現分為先賦性政商關系、錢物性政商關系、利益捆綁性政商關系和招募官員性政商關系等四種。先賦性政商關系是建立在如血緣這種自然關系之上的政商關系,維持關系的時效長,交易成本低,具有先天優勢,能夠幫助企業獲得壟斷發展和稀缺資源。錢物性政商關系是通過錢財和禮物形成的一種連接關系,時效性短,不確定性大,甚至具有違法性。利益捆綁性政商關系是種個人對企業的關系,把企業經營收益和管理官員的收益掛鉤在一起,官員能夠參與利益分享,實現一種利益同盟的政商關系。招募官員性政商關系,招募官員到企業里任職,利用官員自身的關系網絡資源,以獲取稀缺資源。
政商關系本應該平等、合作、互助,但在實際交往中,出現了一些政商關系異化的現象,解決政商關系異化問題要從根源入手。市場未充分發揮作用。在全面深化改革中,經濟體制改革是重點,而經濟體制改革的核心問題就是處理好政府與市場的關系即政商關系。現階段政商關系異化的出現正是因為對市場的作用認識的不充分不精確,市場不斷的在資源配置上發揮積極作用,而官員還停留在政府主導的資源配置時代。政府權力界定模糊。改革開放后的經濟體制雖然建立,但不完善,政府應當去彌補市場的不足,但政府并沒完全明確應該在哪些領域提供助力,發揮多大程度的作用,這就造成政府的手伸的過長、管的過寬。企業內部事務,政府卻參與,甚至直接參與到市場活動中去,制定排他性的規則,為權利尋租提供空間。缺乏對權力的監督。政府本應該用權力維持良好的市場秩序,但由于對權力監督的缺失,公共權力淪落為個人牟私的手段。真正的市場經濟需要一個公平透明,公開競爭的市場環境。因此需要出臺一系列制度和法規去規范、制約、監督公共權力。
“網絡化治理是公共部門、私營部門和第三部門等多個主體在制度化治理結構中,協作配合、信息通用、資源共享和決策共擔,為了公共價值的實現而進行聯合行動。”網絡化治理是自下而上的漸進式的,多個參與者之間進行互動的方式是協商,通過協商和談判來分享相互的資源,從而實現各自利益的最大化。網絡化治理的核心觀點實現多元的管理主體合作共治,最終的目標是使公共價值得到增值,實際上,政府在推動公共價值的實現,企業在創造公共價值,而多主體的非政府治理組織是公共價值的提供者。網絡化治理加快了政府職能的轉變,為政府角色重塑提供了助力,政府一直以來都在承擔著直接提供公共物品的角色,網絡化治理在一定程度上減少和弱化了政府的這種角色,與此同時,網絡化治理凸顯的是多元性的治理主體,它將企業、個人和非營利部門全部吸納進公共服務的管理和供給體系,使公共部門和私人部門有機的統一,不同的公共行為主體之間分享公共權力、共同管理公共事務以及劃分治理責任,既明確不同網絡治理主體的分工,又能互為協同主體,在不同程度上能力互補,達到了優化資源配置的效果。
在網絡化治理方面,合作是對治理主體提出的最規范的要求,預防在治理過程中出現參與主體之間出現部門邊界柔性化的問題,“由溝通協商機制和信息共享機制組成的治理機制為網絡化治理提供了機制保障,這種治理機制能夠在短時間內建立治理組織內部的信任和合作,成為可以依賴的治理團隊。”網絡化治理理論在資源的整合和應用上,能夠快速的集合多個治理主體的決策,提高了管理主體的決策制定速度和決策執行質量,提升了整個組織的回應的靈活性。網絡化治理理論推進了我國政府管理體制的變革,重構了社會治理結構,創新了社會治理的方式和手段。“網絡化治理相比于政府組織,更能彌補和完善政治體系外部,政府管理公共事務的不足之處,同時還具備了靈活、精干、專業高效的優勢,并重新激活公共事務領域中被政府組織所以遺漏的‘治理盲點’。”
網絡化治理應用在遼寧“親”“清”政商關系建設是網絡化治理理論的一種具體實踐,“親”“清”政商關系建設不僅僅是政府單方面的為企業提供服務,重要的是企業要向政府表達需要政府提供哪些方面的服務,這是種企業在自下而上向政府尋求幫助。政府、企業、非政府組織等多個參與者通過協商的方式進行互動,政府、企業和非政府組織近距離接觸,政府虛心聽取企業的意見,企業能夠大膽的說出心里話,非政府組織發揮好橋梁作用,拉近多個參與者間的距離,體現了“親”的政商關系。網絡化治理中的信息共享機制,可以建立組織內部的信任與合作,公開透明的信息得到分享,企業也可以從正規渠道了解到信息,企業可以通過內部的優化升級,提升企業的創新驅動力,提高企業的綜合競爭力,不再依靠動用歪腦筋去找關系、拉關系,做到關系清白,同政府規范交往,協作共贏,體現了“清”的政商關系。網絡化治理理論從不同角度不從程度的為遼寧政商關系的建設提供了方法指導和技術支持,推進了遼寧“親”“清”政商關系的生成與鞏固。
新型政商關系的新在于“親”“清”二字,“親”指的是政商之間在感情認知上是親近的,“清”指的是政商之間在交往的時候透明而清白的關系。遼寧政商關系在建設的過程中,政商關系預期達到的效果是既“親”又“清”的關系,避免走向“親而不清”“清而不親”和“不親不清”的三種誤區,“親”“清”政商關系的提出糾正了遼寧政府官員和企業家對待政商關系上的認知出入,為遼寧省構建健康有序的政商關系指明了確切的方向。
構建“親”“清”新型的政商關系,需要界定邊界,明晰責任,界定的是政府與市場之間的界限,界定政府和市場的活動范圍,界定政府和企業的活動范圍,加快政府自身職能的轉變,減少對市場配置資源的干預,簡政放權,使市場能夠真正的發揮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加強監管,保障市場公平的競爭,保證經濟的平穩運行,維護市場的運行秩序。厘清政府的職能邊界,明晰責任,了解政府自身的定位,了解政府的職能,明確政府該做什么,做到什么程度,以及不該做什么,為市場和企業提供更優質的服務,營造良好的市場秩序,成功轉型為服務型政府,同時與企業達成一種平等、合作的伙伴關系。
構建“親”“清”新型的政商關系,需要加快制度的健全,改變管理方式。轉變政府的職能,從管理者的角色轉化為服務者的角色,健全電子政務公開服務信息披露制度,完善行政監督制約制度、考核制度、評價體系以及落實追責問責制度,完善問責機制,保證政府各部門各司其職,恪盡職守,使權利在陽光下運行,防止政府官員亂作為、不作為的現象的出現。加強德治方便的建設,在政府開展群眾路線的實踐活動,在企業,開展黨建活動,從思想上引領企業發展,并加強企業在職業操守和職業道德方面的教育工作。同時,更要堅決實施負面清單、權力清單和責任清單等一系列管理方式,建設嚴謹的政策環境,維護嚴肅的執法環境,消除尋租空間的存在,預防懶現象的出現。
構建“親”“清”新型的政商關系,需要搭建一個透明且公開的政商互動平臺。這種政商互動平臺可以是依靠微博互動,微信公眾號交流的線上平臺,也可以是商會、行業協會,這種政府官員和商界代表不定期的在固定的場所見面交流互動的線下平臺。在交流溝通的過程中,政府官員傾聽企業的發展困惑和難題,聽商界代表的建議,切實解決企業發展中遇到的具體問題。在這種較為輕松的環境下,企業家們也可以大膽地表達自己的看法,說心里話,有利于政商之間更好更暢通的心理溝通。
構建“親”“清”新型的政商關系,需要強有效的監督機制。有效的監督機制不只是以政府為主體的內部監督,新型政商關系的構建需要的是以社會監督、市場監督和媒體監督為一體的多元監督體系。培育、發展非政府組織以及非政治性的社會團體,以群眾為主體綜合的發揮社會監督的作用。建設健康的政商關系,市場監管必須要得到政府的重視,政府需要強化監管的執行能力,預防市場壟斷和不公平競爭現象的發生。“建立有效的第三方監督、評估機制,真正將權力關進‘籠子’里,建立公平公正的發展平臺,將‘潛規則’變成‘明規則’,破除不良的政商關系”,為構建健康的政商關系打好基礎。充分發揮傳媒的監督功能,為構建新型政商關系提供最真實的監督力量。市場經濟走到現在愈發成熟,信息革命的影響力也是日益擴大,由此可見,輿論監督功能的作用。充分發揮傳媒的監督作用,要使輿論走向市場化,順應時代潮流,完全發揮出網絡的巨大能量,為新型政商關系的構建保駕護航。
構建“親”“清”新型的政商關系,需要企業和企業家的支持與全力配合。“在全面推進萬眾創新的關鍵期,要消除‘沒有道德的商業’,把發展的精力放在科研和創新上,既是企業做大做強的正道,更為建設政商關系新生態奠定重要基礎。”從企業方面看,加強自身的建設,首當其沖的是要加強企業的誠信建設,其次是加強企業的法制建設,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再次是加強企業的組織建設,做好企業的黨建統戰工作,最后的是要加強企業的內部環境建設。只有企業加強自身諸多方面的建設,才能消除“沒有道德的商業”,才能夠確保社會經濟又好又快的發展。從企業家角度看,“要加強對企業家的自律、商業坤倫理與職業品質教育,使其有理、有度、有效地承擔起社會責任。政府要加以鼓勵、倡導與引導,從而更有利于形成良性互動的政商關系。”
總之,健康有序政商關系的構建需要多個主體之間的通力合作,企業家要堅守道德底線,官員要嚴守道德底線,官商之間正常交往,官員能夠做到堂堂正正走進企業,干干凈凈與企業家進行接觸和交往,能夠把握好等距離的工作聯系、零距離的服務幫助和遠距離的私人交往等尺度,使政商關系在陽光下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