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爾東 李繼麗(廣西民族師范學院)
21世紀以來,我國旅游業發展迅猛,在個世界都引起了強烈的反響,也成為我國的主要產業之一。通過本課程的學習,除了讓學生豐富理論旅游知識、提高專業應用能力外,主要是寬展學生旅游視野,積極的在實踐中鍛煉自己,培養新時代大學生關系技能與實操技能。本課程培養的學生需要在旅游接待管理理論知識上具有比較高的造詣,形成接待管理思想品德和綜合業務能力,具有很強的職業道德和接待管理基礎,在旅游行政部門管理部門、旅行社和旅游企事業單位中負責旅游接待管理工作。
通過本課程的教學,力求培養學生以下能力:
(1)自主學習能力——自主學習能力是自發學習能力的對立事物,是大學生學習的基本功和基礎,是一個不斷需要提高的過程。本課程的考試方式和方法改革力爭在教學過程中不斷為學生的學習能力創造最近發展區和條件,總體原則是以學生的學習為本,教師作為教學的引導者和策劃者,對于學生學習中遇到的問題進行及時的解惑,提高學生組織學習能力。
(2)自適應能力——自適應能力要求學生在現實的學習過程中,根據旅游接待情景的變化,適當的調整學習能力。本課程的評價目標和考試方式改革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自適應能力,目的是為學生的將來學習和就業打好夯實的基礎,自適應能力的培養我們采用更多的是課程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教學方法,讓學生主動發現旅游接待業管理中遇到的問題,并通過自己的專業素養提出解決方法。
(3)團結協作能力——在工作和學習過程中,旅游行業需要的是團結合作,采用集體的力量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單打獨斗很難適應現代化的教學和學習,不同人群的相互配合、精誠合作才能形成凝聚力。在課程教學中我們將采用案例教學和情景創設教學相結合的方法,提高學生的現場應變能力,讓他們在互動探究中形成團隊協作意識和能力。
(4)交往、表達能力——人與人在合作中需要及時的進行信息溝通,將批次感覺到有意義的事情進行分享,將一些隱晦的知識變得具體化和形象化,這是有利于情感和行為的信息傳遞過程。本課程的考試方法和教學評價過程有利于學生之間的人際溝通,可以很好的提高學生的隨機應變能力。課程教學中我們更多的采用分層教學和分組教學方式,根據學生特點進行針對性教學,利用分組教學提高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和語言組織能力。
(5)創造能力——創新和創造能力在當下各個課程教學中都被擺在了突出位置,通過創造才能改造自認和社會,采用創新思維教學法,有利于調動課堂積極性。本課程教學希望打破傳統灌輸式模式,課堂采用引導和解惑教學方法,讓學生自己解決問題,打破慣性思維,培養學生創新能力。課程教學中我們更多采用的是課程延伸教學方法,通過課程內容進行生活化的還原,讓學生自己設計角色和扮演角色,通過設置一些有效的提問提高學生創新創造能力。
(1)教、學、評三合一。在實際教學中我們主要采用理論和實踐結合方法,將《旅游接待業管理》中基本概念、理論和影響因素等系統的讓學生理解,這是教學基本出發點。學生在準備課程時,通過豐富的課前預習、自學掌握課程基本規律,課堂中通過互動探究,掌握更多的延伸知識,并能夠采用理論知識解決現實旅游接待中的問題。通過豐富的自學、互學和展學活動,以學論教、先學后教、多學少教、因學活教,充分調動每個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激活學生的大腦。
(2)課堂講授和課后實踐結合方式。課堂講授教學我們打破常規,采用以學生為主、教師為輔方法,教師將課程基本內容講述明白后,通過有效提問和創設旅游接待情景的方式,讓學生加深對課本理論知識的消化理解。在課堂講授中我們采用的是先讓學生通過自學了解該門課程的教學內容,課程講解中我們采用分組討論探究方式,教師對于存在的問題適當點撥,讓學生自己掌握解決問題方法和策略。課后實踐中,我們采用論文和實訓結合方式,開展豐富的實訓教學,讓學生將理論轉換為實踐力,在論文寫作中,教師和學生溝通,制定論文寫作方向并給予學生一定指導。
(3)鼓勵學生課程積極思考學習,強化動手能力和創新意識。我們將鼓勵學生在課下進行相關旅游接待文獻的總結和整理工作,鼓勵學生加強旅游接待相關在線課程的學習,提高他們知識的延伸性,同時采用校企合作的形式,讓學生加強科研實踐能力,將知識轉化為生產力。同時我們將增加學生在校的實訓工作,建立豐富的課程實訓室,通過設置一些實訓內容,豐富學生在校實踐能力,與企業深入合作,加強校外實踐基地的建設,培養應用型人才。
第一階段:籌備階段
教師根據課程的教學和實踐目標,結合旅游業發展實際需求,制定課程的題目:旅游服務業發展研究;飯店行業發展研究;景區服務研究;工業旅游服務研究等,做好各方面的準備工作。前期籌備階段,我們采用的方法主要是文獻檢索調查和地區問卷調查的方式,對于問卷數據進行統計分析,結合前期文獻調查情況,制定教材的基本大綱。
第二階段:學生分組
在正式的選題開始前,教師在《旅游接待業管理》新課上,讓學生明確選題的意義和作用,向學生們解釋每個題目之間的內在聯系性,對其影響進行說明。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和實踐基礎,進行自己的選題。在選題過程中,我們充分考慮學生實際需求,讓他們通過合作溝通和交流,制定題目,另一方面,通過選題也理解學生的職業愛好,這樣有利于在教學中進行因材施教,有利于他們實施就業。分組過程中我們主要以學生接受為主,按照由易到難的方式逐步展開教學,同時多聽取學生的意見,讓該門課程發揮出最大的時效性。
第三階段:學生準備資料
在學生選定好題目后,教師在備課中根據學生題目準備資料,完善課件內容,有針對性的展開教學過程,對于學生提出的一些問題和建議,教師積極反饋引導,讓學生能進行良好的適應和接受。同時教師要指導學生開展資料的整理、分析和評價工作,學生通過自己的學習,能夠更好的熟悉課題。實際上,這一過程是學生學會研究式學習方法的過程。這一過程中我們將針對全部學生存在的普遍問題進行針對性解決,對于學生的課題適用性做出評價,讓學生在自己的課題設計中目標更具體。
第四階段:學生試講
學生根據自己的課程資料,進行試講。在試講過程中,教師要邊聽學生講解,邊提出問題,其他學生要認真做好筆記,并結合自己課題進行深入思考。每組學生試講結束后,將對課題的結構、內容、對現實的指導性等進行小組提問,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做出應答。內容的提問中我們采用更多的是開放性問題,讓學生之間通過互動方式強化對于自己課題的認識,懂得在以后的實踐中如何進行規范化的對游客進行接待,達到游客的滿意度。
第五階段:課程評價
教師根據學生試講情況,結合課題理論和學生對于知識的理解等,進行量化評價給出適當測評分數。課程評價中我們采用的是綜合測評,不只是關注學生的課題研究目標合理性和對現實的指導意義,更是要從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服務意識、實踐能力等進行多方面的評價,讓學生針對自己的不足,提出合理的糾正措施。
教學評價中教師需要以教學目標為出發點,通過適當的評價標準和手段,對于教學過程、學習過程、實踐過程等進行判斷,綜合性的對于課程的效果進行評價、分析和提升。教學活動之后,我們根據學生對于課程的接受度和實際教學效果,對于課程進行適當的優化,以學生接受作為出發點,創新課程內容。
對于學生學習效果的評價,主要從學生的理論知識、實踐能力、技能提升、課堂互動性、創新性、思維性等方面考慮,同時涉及到學生的學習態度、情感、價值觀和興趣等多方面內容。
教師教學國祚的評價包含教師的語言表達、教學設計能力、課堂監督能力、教學機智能力,這是涉及教師教學的各個環節,目標是提高課堂的教學質量。
教師教學過程評價我們從教師的說課技巧、知識能力、連貫性、語言表達能力、課堂監督性、教學影響等進行評價,涉及教學整個過程,主要目標為提高課堂學生聽課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