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宋健(無錫工藝職業技術學院)
在雙創大環境下,很多高校畢業生懷揣著激情步入創新創業之路,但現狀是創業人數頗多,而堅持下來成功的屈指可數。究其原因,一是大多數創業者開始信心滿滿,而真正走上創業之路卻沒有足夠的能力與耐力面對困難,不能持之以恒,三分鐘熱情難以應對創業之路的艱辛;另一方面造成他們就業創業現狀不理想的原因是創新創業體制的不健全。
首先就業創業管理體制不健全。就業創業會涉及到許多手續證件及材料的使用辦理,這就需要很多政府職能部門、學校管理部門、社會機構等交叉合作為他們提供管理服務職能,但現實中很多部門機構不能及時溝通協作,對于政策信息的解讀發布傳達不正確、不及時;其次就業創業教育機制不健全。高校人數增多,培養應用型人才成為社會最大需求,在雙創經濟下的高校教育機制沒有做出相對應的教育改革,對于學生的培養從理論到實踐,都缺乏與現實創新創業相結合的實踐性操作。雖然不少高校也開展了專門的就業創業課,但從學生參與性和學校的注重性來看,雙創理念的推廣并不理想,忽視了就業創業的教育普及工作;再次就業創業服務機制不健全。對于高校就業創業的學生來說,學校的就業創業服務是為他們提供服務的第一站,一般高校就業創業服務由就業指導部門、學生管理部門和思想教育部門協同工作的,這些部門擅長于學生的學歷教育服務,對于創新創業的服務指導沒有專業的知識和服務能力,不能從市場經濟模式、走勢變化的角度為創業學生提供全面正確的創業指導服務工作,目前高校中并沒有創建專門的創業指導服務部門;最后學校與社會的幫扶體制不健全[1]。高校和社會鼓勵學生創新創業,但學校沒有積極與第三方金融機構合作,不能為創新創業者提供啟動資金,創業流于形式、喊于口號,并沒有真實有效的在創新創業中進行下來。
根據對創新創業狀況調查發現,高校學生創新創業的范圍很小,多是學前教育、課外輔導、網絡銷售等不具備科技枝術含量的行業,這些行業是成熟飽荷狀態,他們選擇這些行業就是因為模式簡單可以復制,而市場需要的是高標準、高技術的行業,比如軟件產業、互聯網產業、人工智能等高新科技行業,但很少有學生在創業時選擇這些行業,沒有自己的產品和自主科技創新成果,就難以將成果轉化成效果,在市場經濟下是不具備市場推動力和影響力的。
當下,隨著網絡信息化在高校的不斷深入,高校各個方面發展逐漸與現代信息技術緊密相接,尤其對于高校學生就業創業工作機制的優化。在高校學生就業創業工作實踐中,加強現代信息技術的應用,可增強學生就業創業工作相應便捷,提高就業創業的工作效率,如利用信息技術可將一些特別繁瑣的就業創業工作轉化為數字化操作,節省人力與物力。同時,在對高校學生就業創業工作教學指導過程中,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可創新教師教學模式,構建新思路,如教師在指導時,可應用多媒體教學,吸引更多學生學習和參與就業創業工作,提高教學和工作質量。總之,基于雙創理念,高校應學會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優化高校學生就業創業工作機制,以此,構建符合時代發展的數字化就業創業工作系統。
在高校教學中,對于高校學生的創業與就業,其最終目的即為增強學生專業技能和實踐能力,提高就業率。但是,目前多數高校在對學生培養過程中,只注重學生理論知識學習,嚴重忽視專業技能教育,從而違背素質教育教學目標,無法為社會培養應用型人才滿足時代需求。因此,為進一步加快目標實現,促進高校學生就業創業工作完成和高素質人才培養,高校應優化人才教育體制,改變教學機制,加深對學生知識技能的教育。首先,高校要改變以往以理論教學為主,實踐操作為輔的教學方式,以實踐綜合能力培養為發展目標,創新教學方式,如在教學課堂教師要以學生為主導,自身為引導,培養學生自主思維和探索意識,以此讓學生自主對專業技能與知識進行思考和學習。其次,教師可根據教學內容,引進相應實操課程,或帶領學生進入專業教學場景,進行實操指導,如可帶領高校學生進入機床,進行數控專業指導,以此讓學生完成理論向實踐技能的轉換,加深對專業技能知識的掌控。再其次,高校可根據校企合作模式,加強與企業的溝通,為學生構建實習平臺,切實實際加深學生自我技能操作,或者高校可邀請企業優秀員工進校對學生進行專業培訓,與教師構建教學交流平臺,從而提高專業知識教育質量。最后,高校可根據本校實際情況,定期開展技能比賽或技能考核,加強教師對學生技能評價機制,以此發現學生技能短板,完善專業知識教學,從而為高校學生就業創業機制優化打下知識技能基礎。
基于雙創理念,高校要想優化學生就業創業機制,就必須先要加強雙創理念的貫徹和普及,以此營造良好的創業氛圍,為優化高校學生就業創業機制打下思想基礎。首先,面對新時期下雙創理念建設,高校要積極利用多媒體環境或其他媒介,加大就業創業理念宣傳,爭取讓每個高校學生都樹立就業創業意識。其次,高校可利用網絡信息平臺或交流平臺,普及就業創業知識和案例,同時,可邀請就業創業成功人士,進校對學生進行培訓或進行講座,從而幫助學生明確就業創業方向。最后,高校教師可根據學生對就業創業的情況,不定時進行開導,如有只看重就業創業,而忽視學習的學生或者對就業創業理解錯誤的學生,老師要積極進行引導,避免走向歪路。除外之外,家長要創新理念,改變對高校學生就業創業的傳統思想,與高校形成合力,從而幫助高校學生正確理解就業創業,積極對待就業創業,為優化就業創業機制打下思想基礎。
對于高校學生就業創業機制優化,其除了學校與家庭外,還需社會發揮一定作用,利用社會資源,為高校學生提供全程就業創業服務。如社會第三方機構的構建。面對高校學生,其除了在高校要注重就業創業的學習和了解,還需對社會就業創業具體實際情況明白。在高校學生進入社會時,要想完成就業創業,就需保障資金支持。所以,社會可利用原有資源,在相應政府政策下,構建第三方機構,與學校達成共識,為學生就業創業提供資源支持,知識指導以及技能咨詢服務。但需注意的時,在學生申請創業資金時,學校要建立相關監督反饋機制,保證資金合理利用。同時,在高校學生進行創業資金使用時,可根據相應政府政策減免適當稅費,以此減弱學生創業難題。另外,對于在校的高校學生,如果想進行創業行為時,學校可利用相應獎勵措施,幫助學生完成創業和鼓勵創業,從而為新時代發展提供年輕創業人才。
在高校學生就業創業機制優化過程中,加強政府指導及監督建設,可為就業創業奠定政策基礎[2]。面對高校學生就業創業工作現狀,政府相關部門可建立對應就業創業管理機構,明確管理機制,并落實監督體系,以此加快推進高校學生就業創業機制建設。此外,政府可根據高校學生就業創業需求,注重公共服務構建,如創業獎勵建設、創業產業孵化基地建設等,鼓勵高校學生積極參與就業創業。同時,政府部門可邀請其他省市縣優秀創業人員,開展技能知識講座,為高校學生鋪墊知識基礎。
綜上所述,在雙創理念下,要想實現高校學生就業和創業工作,就要優化就業創業機制。在機制優化過程中,高校、社會、政府等相關體系要加強合作,積極落實優化高校的人才教育體制,為高校學生就業創業提供知識技能基礎、利用社會資源,為高校學生提供全程的就業創業服務、加強政府的指導、監督機制建設,為就業創業奠定政策基礎相關對策,盡快推動高校學生就業創業優化的完成,從而為社會發展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