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河



在未來的某一天,男主人公吉布森開車外出,已有身孕的妻子坐在副駕,不料途中突遭慘烈車禍。兩人被送進醫院后,妻子慘遭不幸,而吉布森則命懸一線。就在醫院幾乎要放棄吉布森之際,從“希望公司”傳來消息,承諾救他一命,但條件是在其腦中植入芯片。
這是典型的“賽伯朋克”(Cyberpunk)科幻電影的開篇段落。所謂“賽伯朋克”作品,就是描述未來網絡社會人機交互主題的科幻作品,主人公往往是具有精湛電腦技術,同時又具有反主流文化思想的“朋克”(punk)。在這類故事里,那些作為小人物的電腦工程師憑借高超的技術,捕捉漏洞,茍且偷生,往往還有一些大公司的陰謀交織其間。他們無力對抗強大的系統,只能靠隱忍和消解在夾縫中求生存。“賽伯朋克”流派發端于加拿大科幻作家威廉·吉布森的小說《神經漫游者》(Neuromancer,1984),影視作品則以《黑客帝國》(The Matrix,1999)為代表作。
但是不得不說,即便是在十年前,這部《智能諜變》(Hardwired,2009)也拍得讓人十分困惑。雖說一開篇就知道它屬于“賽伯朋克”科幻電影,因為它給出了這類電影幾乎全部的特征,尤其是那組“各大知名企業的巨幅廣告充斥世界各個角落”的蒙太奇鏡頭,展示出所有的空間都已被出賣——包括商業大廈的樓頂、航空母艦的甲板、衛星的太陽能翼板、野生動物的身體、自由女神的周邊,以及總統山、巨石陣乃至夜空中的月球影像,這簡直就是“賽伯朋克”的標志性特征。但是很快,我們就會發現,這只不過是對真正經典的一種簡單描摹與復刻,除了到處充斥的廣告光影畫面,還有著以下一望而知的概念化的“賽伯朋克”特征:東方文化色彩特別是日裔身份人物,雜亂、陰郁的底層生存空間,以及直白到具象化的形象——紅頭發小朋克和藍頭發小朋克,就連主人公的姓氏都是“吉布森”——我們無法不把這視為對“賽伯朋克”鼻祖威廉·吉布森的致敬行為。再加上那位依賴機械裝置維持生命的半殘青年“鍵盤”,用手指不停地快速操縱電腦芯片,所有這些鏡頭都給人以極大的期許。
但歸根結底,這部影片還是令人大失所望,平庸得不能再平庸。整個故事不但簡陋粗鄙,而且寡淡無味。接下來的那些模仿就已顯得有些拙劣了——空氣中的字體提示,通過網絡留痕恢復記憶,打斗中不可或缺的中國功夫,以及實在過于簡單的陰謀,等等。所謂陰謀的初衷,不過是為了控制人的思想,但最終的目的,卻是對實驗者施以廣告影響,這就有些得不償失、小題大做了。再接下來又摻雜進一些個人恩怨,諸如主人公一定要報殺妻失子之仇,而他之所以卷入陰謀則是因自己早年的壯舉而遭人報復……總之都是一些膚淺的表象。就連那兩名年輕的朋克工程師,除了頭發顏色和衣著服飾之外,連一絲反主流文化氣質都不具備。一些非常規鏡頭同樣也不可取,比如那一連串內容相同、形式各異的幻覺人物影像,畫面變換得粗暴而生硬。甚至連影片的配樂都顯得格外詭異,很難受到觀眾的欣賞。
最后的結局還留下一個噱頭:他們沒能徹底整垮無良公司,只是令其元氣大傷,一段匡扶正義的小程序將他們帶入公司總部所在地……看來制作者還滿懷信心地籌劃著拍攝續集呢。
我們可以把“賽伯朋克”電影工作者分為兩類:真正懂網絡文化的,和假裝懂網絡文化的。后者往往也能拍出貌似精彩的科幻大片,但細細品味起來,就會發現故事中毫無網絡精神的本質與精髓,只是一種缺乏精髓的形式模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