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封國華
在書法創作中,“風”字用繁體和異體的現象比較普遍,如:風、凨、凬、凮等。“風”字的起源究竟有什么依據?《說文》:“風,八風也。東方曰明庶風,東南曰清明風,南方曰景風,西南曰涼風,西方曰閶闔風,西北曰不周風,北方曰廣莫風,東北曰融風。風動蟲生,故蟲八日而化。從蟲,凡聲。”冬天以北風為主,到了春天風向轉東,冰消雪融,因此許慎將東北風稱為融風。東風吹意味著氣溫回暖,以致蟲子產生。風有八種,蟲也只需八天就孵化出來了。這是根據當時的社會思想所作的解釋,現在我們都知道風的形成與蟲無關,只是因為氣壓差導致空氣流動的一種現象。那么“風”字中的“蟲”是否表義呢?中醫認為“風”字之所以用“蟲”作義符,那是因為風會像毒蟲猛獸一樣侵害我們的身體,以致得病,“蟲”在古代還包括獸類。《素問·骨空論》:“風者,百病之始也。”《素問·風論》:“風者,百病之長也。”當然中醫所說的風是指風邪,不僅指外風,還包括內風。中醫中有許多病癥含有“風”字,如:中風、傷風、痛風、抽風、風痹、風疹、風癱、風濕、搐風、產后風、鵝掌風等。在生產條件極其簡陋的古代,先民的農耕生活往往櫛風沐雨,導致身體出現這樣那樣的疾病。因此,筆者認為中醫對“風”字的詮釋是比較合理的。
“風”字的簡化采用符號處理作“風”,メ這個符號不表意。“凬”是“風”的異體字,從日,凡聲。“凬”由“日”表意,那么,古人為什么用“日”作為“凬”的義符呢?1977年,在距今7000年的河姆渡文化遺址出土了雙鳥朝陽紋象牙碟形器。這件器物兩側各有一展翅欲飛的鳳鳥,圓眼,鉤喙,伸頸昂首相望,擁戴著太陽,形象地反映了原始農業發明以后先民對知時的鳥和照耀萬物的太陽的崇拜,鳥圖騰崇拜多和太陽崇拜相聯系。2001年四川成都金沙遺址出土了金沙太陽神鳥金飾,畫面是四只神鳥圍繞著太陽飛行。太陽神鳥圖案表達了追求光明,團結奮進,和諧包容的精神寓意。這種對太陽和鳥的雙重崇拜,促生了中國文化一個重要形象——鳳凰的誕生。《白虎通·五行》:“其帝炎帝者,太陽也。其神祝融。祝融者,屬續,其精為鳥,離為鸞。”離通麗,有光明的意思,這里指太陽。《周易》:“離為火,為日。”意思是首創農耕的炎帝就是太陽神。炎帝與祝融關系就像帝王與神職人員的關系,神巫祝融的精魂是鳥。離就是鸞鳳。太陽自古有陽烏、金烏、朱鳥、鸞鳥、鸞鳳、紅鸞、鳳凰、火鳳凰之稱。《廣雅》:“日名耀靈,一名朱明,一名東君,一名大明,亦名陽烏。”“凬”和“鳯”雖然字形不同,但甲骨文中“鳯”假借作“風”使用時,義符“日”和“鳥”表達的都是鳳鳥的意思。甲骨文中以“鳯”借作“風”,古人不明白形成風的原理,大概是認為鳳是百鳥之王,鳳飛眾鳥隨從形成風。因此,異體字“風”和“凬”造字原理是一致的。當然,“凬”中之“日”也有一種觀點并不是指鳳鳥,那是因為神話傳說太陽中有鳳凰,這和把日看作鳳區別不大。另外還有觀點認為“凬”用“日”作義符,那是因為古人對“風”這種自然現象認為是太陽中釋放出來的氣,古人這種認識雖然并不正確,但是這已經接近真正的形成風的原理。現在我們都知道風是空氣的流動,屬分子運動。太陽風是日冕因高溫膨脹不斷向外拋出的粒子流。由電子、質子和少量重離子(主要是α粒子)所組成。太陽風的物理參數隨太陽活動位相而變化。
“凮”和“凨”作為“風”的異體字,或許是“凬”的訛變,因為“凬”的古文也作,比“凬”多一撇,表示風的流動,也或許是表示云朵遮日,風動,云動。這其中也蘊含了佛家哲理,《六祖壇經》記載,六祖惠能在給弟子講經時,忽然起了一陣風,旗幡隨之飄動,這引起了聽法的兩個弟子的爭論,一個說是風在動,一個說是旗幡在動,惠能插口解釋說:“不是風在動,也不是幡在動,是你們自己的心在動。”
“風”由本義自然風引申指像風一樣能流動傳播的影響廣大的教化、習俗。成語風土人情指一個地方特有的自然環境和風俗、禮節、習慣的總稱。司馬遷在《史記》中說:“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風引申也指節操、姿態、風尚、作風等。
孟子曰:“伯夷,目不視惡色……故聞伯夷之風者,頑夫廉,懦夫有立志。” 意思是說:伯夷這個人,眼睛不看不好的色彩……不是他理想的君主,不侍奉;不是他信任的民眾,不役使。在商紂王的時候,他住在北海之濱,以等待天下能夠清明。所以,聽到伯夷這種風范的,貪婪的人也會變得清廉,懦弱的人也會樹立志向。“風”也特指《詩經》中的《國風》。那是音樂對人有教化作用,猶如風之動物。《詩經》風、雅、頌中的風是指各地的民歌。采風就是指搜集民間歌謠,也可以指深入基層了解民情民風。佛家所說的“八風”是指利、衰、毀、譽、稱、譏、苦、樂。
文學、音樂作品名字中含有“風”字的不勝枚舉,最有名的或許是《大風歌》。高祖率軍歸還,路過沛縣,停留下來。在沛宮設酒宴,把過去的朋友和父老子弟全部召集來縱情暢飲。挑選沛中兒童一百二十人,教他們唱歌。酒喝到酣暢,高祖擊筑而歌:“大風起兮云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秋風辭》由漢武帝劉徹所作,因此,后人稱漢武帝為秋風客。古琴名曲《秋風詞》由李白作詞,據《梅庵琴譜》所述后面一段“入我相思門……何如當初莫相識”非李白所作。風裁這個詞有多種意義,在書法術語中表達的意思是指風骨,體裁。馬宗霍在《書林藻鑒》中引奚岡語:“東橋(顧璘號)筆力高古,有晉人風裁。”風濤氣指書中用筆翻騰激越,如行海上,聞風浪呼嘯之情。黃山谷說:“東坡先生晚年書尤豪壯,挾海上風濤之氣,非他人所能到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