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毅(玉溪市藝術創作研究所)
在近代時期,受到我國政治、經濟、社會、文化背景以及傳統和西方價值觀的不同等原因的影響,中西音樂經歷了從剛開始的積極影響到中西音樂的對抗,到最后的中西音樂融合中體現中國音樂的民族化過程。為了更好地研究西方音樂對中國音樂的影響,本文分階段介紹我國對西方音樂的研究以及分階段地分析西方音樂對中國音樂的影響,指出現階段西方音樂對中方音樂主要的影響表現在中西方音樂的有機結合,西方音樂對中國音樂的影響,以此為我國音樂的可持續性發展,盡一點自己的微薄之力。
(一)早期研究(1906~1937年)
鑒于當時赴海外留學以日本最為普遍,歐洲(德國、法國、英國等)次之,美國較少的情況,中國人對西方音樂的了解,大部分也從留學于這些國家的中國留學生中獲得(需要說明,西方傳教士以宗教為目的的西方音樂傳播雖然也是中國人了解西方音樂的一個重要來源,但卻與中國留學生對西方音樂帶有學術性與研究性的傳播有本質的區別)。如:1911~1914年和1919~1923年曾兩度留學歐洲,回國后任北平師范學院音樂教師,并活躍于北京樂壇與民間樂社中的柯政和,并以他分別于1927年、1928年、1929年在《新樂潮》雜志上對德彪西、斯克里亞賓、勛伯格等西方作曲家以及美國爵士音樂帶有學術性、研究性的介紹為例,反映了當時我國部分音樂學者對西方音樂進行了接觸和系統的研究。
此外,我們還看到了另外的一種現象,那就是由當時生活居住在中國境內的外國人組織的軍樂隊、室內樂隊、管弦樂隊、交響樂隊演出部分來華的外國交響樂團演出,以及在華教授西方音樂的教師及其教學等,客觀上既增加了我國對西方音樂的了解與認識,同時也為早期的理論研究積累了一定的感性基礎。
(二)中期研究(1938~1977年)
我國20世紀中期的西方音樂研究范圍僅限于19世紀前后100多年(1790~1910年)的西方作曲家及其作品之中,偶爾涉及巴洛克晚期的作曲家,如斯卡拉蒂、亨德爾等,而對于另外的如西方音樂的源頭——古希臘、古羅馬時期以及其間的中世紀時期、文藝復興時期、巴洛克早中期,與浪漫主義后期至20世紀的音樂內容還暫未展開系統認識和研究。
在此時期的研究過程中,1938~1960年以編譯蘇聯音樂界的西方音樂研究為主;1960年中蘇關系破裂后,我國音樂界(特別是西方音樂研究)不久即進入了關于德彪西的大討論,且持續近兩年,直至1966年“文革”開始。伴隨著《人民音樂》10年停刊,我國的西方音樂研究也進入了歷史上的低迷期。
盡管如此,我們還看到了另外一種情況,這一時期按蘇聯模式建立起來的中國音樂實踐及其理論體系卻又是當時最活躍、最重要,而且最具有西方音樂研究中國特色的。大批的蘇聯專家被請到中國,執教于各大音樂學院,他們的講義、講稿,甚至錄音記錄等,均成為我國各大音樂院校通行的教材,如康津斯基的《西洋音樂通史》、哥德施密特的《德國音樂》以及阿拉勃夫的《音樂作品分析》等等。蘇聯社會主義的世界觀、藝術觀、美學觀以及音樂實踐與評價體系既在這些青年學生的人生道路與藝術生命中打上了深深的烙印,同時也極其深刻地影響到了我國的西方音樂研究,甚至于中國現當代的音樂實踐。
(三)晚期研究(1978至今)
隨著改革開放的進行,中國與世界的交流日益豐富,同時還有老一輩音樂學者人生經歷的積累以及學術上的積累,使得他們對中國音樂的研究頗具深度;年青一代的音樂學者開始走出國門,深入西方,與西方的音樂學家、作曲家進行交流,使得他們構成了我國對西方音樂研究最具有思考的力量,在他們回到國內后,帶來了許多對西方音樂的深入思考,對我國音樂的發展帶來了深入的影響。
從國內音樂與西方音樂的交流來看,近代西方音樂對我國音樂的影響也分成3個層次:首先,19世紀初,由于政治原因,中國音樂被動地接受西方音樂的影響,使得中國音樂也被動地出現了多樣化;19世紀中期,由于我國與西方國家的交流較少,并且由于意識形態的不同,中西音樂處于對抗階段;改革開放之后,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中國音樂開始主動地吸收西方音樂的精華,中國音樂開始進入中西合璧的發展時期。
(一)早期影響——促進我國音樂多樣化
在19世紀初期,伴隨著西方列強入侵中國,中國音樂被動地接受西方音樂的入侵,從而導致中國音樂被動的多樣化。這一時期,在世界經濟、政治多極化的背景下,西方音樂呈現了前所未有的進步,變化急速。隨著西方軍事與宗教的入侵,西方音樂對中國音樂產生了重大的影響。
這段時間內,政治上,我國雖然受到了西方列強的入侵和蹂躪,但是我國同時也看到了西方國家把西方音樂帶入了中國,這樣也使得中國音樂有機會接觸到西方音樂。因此,中國作曲家開始自由地引用傳統的音樂手法和西方音樂相結合,音樂的表現形式更加多樣化和個別化,逐漸改變了傳統只有少數幾個民族為主的音樂發展潮流,對于傳統民族性的理解,也逐漸個性化和多樣化。
例如,自從1909年,西方國家開始在青島傳教以后,西方音樂中的風琴、鋼琴等西方樂器開始進入中國,受到西方傳教士的影響,中國的一些教徒開始學習西洋樂器。西方宗教活動培養了一批喜愛西方音樂的中國信徒,并逐漸擴大了西方音樂對中國傳統音樂的影響力。這些都加速了西方音樂在我國的傳播,由于并不是中國音樂主動的接收西方音樂,因此這個時期中西方音樂基本上是涇渭分明,并沒有深入的融合。
(二)中期影響——從對抗到盲目崇拜
1949年新中國成立之后,由于中西方形態意識的不同,使得中西方的交流急劇減少,并且受到“反右”“大躍進”和“文革”等一系列政治、文化運動的影響。在這個時期西方音樂被人為地進行了扭曲,西方音樂被視為資產階級毒草而被禁止研究和流傳,中外文化交流中斷。因此,這段時期,中國幾乎停止了一切對西方音樂的研究,并且抵制西方的音樂及文化。
一直到改革開放初期,中西方的交流才開始逐漸頻繁,中國音樂學者開始主動地進入西方世界,感受西方音樂的魅力。由于在改革開放初期主動進入西方世界學習西方音樂的學者的音樂素養較高,能夠較深層次的對西方音樂進行研究,從而一定程度上可以去其糟粕,吸其精華。對中國音樂產生了積極的影響。但是這段時間由于深入西方進行研究的音樂學者數量畢竟較少,而且由于受到“文化大革命”等政治活動的影響,使得國內對西方音樂的研究缺乏必要的基礎。因此,中國音樂學者進入西方進行音樂研究所取得的成就不夠,這段時期所受到的影響主要來自整個社會對西方文化的盲目崇拜。
改革開放極大地豐富了人們的物質生活,同時也引發了人們對西方文化的盲目崇拜。受此影響,中國音樂也由于這種社會上對西方文化的崇拜而受到西方音樂的巨大影響。這個時期,在國內普遍認為西方音樂才是更現代、更優秀的音樂,而我國傳統音樂被認為是一種過時的、落后的音樂。
(三)晚期影響——中西音樂合璧中的民族性和全球化趨勢
隨著改革開放的進一步深入,物質水平的進一步提高,人們已經能夠靜下心來對西方文化進行思考。而且經濟的發展,使得中國音樂隨著經濟的全球化以及全球資本的中心化,而開始進行轉變。同時隨著人們對西方文化了解的逐步深入,慢慢地能夠對西方文化產生更深層次的了解,這些都使得中國音樂學者能夠逐步地領會到西方音樂的深層意義以及對中國音樂的研究也逐漸深入,從而中國音樂也逐步地從對西方音樂的盲目崇拜,到逐步進行中西音樂的深層次結合。在主動接受西方音樂精華的同時,努力將西方音樂元素融合到中方音樂中。在這個時期,我國音樂受到西方音樂的影響較大,很多作曲家都在受到西方音樂的影響下,逐步地在嘗試中西音樂結合的創作方式,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績。
還記得2011年新年伊始,一首被中國人民稱為“神曲”的《忐忑》突然紅遍大江南北。大家稱之為“神曲”不僅僅是因為這首歌的曲調帶著極其強烈的中國大西北信天游的韻律,同時歌曲運用戲曲鑼鼓經作為唱詞,老旦、老生、花旦等多個音色在極其快速的節奏中變化無窮,夸張變形,獨具新意;再者,伴奏的樂隊名為五行樂隊,是由4個分別來自中國和德國的年輕音樂家組成的世界音樂樂隊。他們立足于中國民族音樂,在和德國巴伐利亞民族文化的現代音樂元素碰撞中,尋求統一,形成他們獨特的音樂風格——中國特色的世界音樂,方式可謂怪異卻又創新獨特。唱紅這首歌的是中國當代著名女高音歌唱家龔琳娜,而她的丈夫,德國人老鑼正是這首歌的作曲者。他們作為中西現代音樂的代表性音樂家,為中西的音樂交流做出了極大的貢獻。無論是從器樂的伴奏,抑或是唱腔,抑或是從語言表達上,他們都力求做到中西音樂的最佳融合。龔琳娜的丈夫老鑼在1997年出版的《西藏民歌》在英國出版,極好地通過一個外國人的眼睛和手筆將中國民俗音樂主動輸出到了西方國度。而龔琳娜不斷在傳統唱法和民間音樂中探索。勇于創新、熱情奔放的個性使她的音樂賦予感染力,通過這首《忐忑》在2009年榮獲歐洲“聆聽世界音樂”最佳演唱大獎,將中國最古老的唱腔傳播到了世界各地,從而再一次證明,中國的音樂如今已經開始強力地影響到了西方人的音樂審美,中國音樂并非登不上國際大雅之堂。這個時期,中國音樂在主動接受西方音樂精華的同時,開始了中西音樂的合璧,并逐漸體現全球化和民族性的特征。
由于受到政治、經濟、文化背景的影響,中西方音樂風格客觀地存在較大的差異,自1906年以來,我國開始與西方國家密切交往,中西方音樂的互相影響,在19世紀初期,中國音樂開始受到了西方音樂的影響,鋼琴、風琴以及各種西洋樂器促進了中國音樂的表現形式更加豐富和多樣化;到19世紀中期,由于受到一系列政治、文化運動的影響,使得中國音樂研究進展比較緩慢;在“文化大革命”結束之后,中國開始進行改革開放,同時中國自身的音樂也得到了迅速的發展,特別是從1978年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音樂發展,如同國內經濟發展一樣出現了欣欣向榮的繁榮景象,中國的音樂開始表現出民族性、全球性的風格趨勢。
綜上所述,本文分階段針對西方音樂對中國音樂的影響進行了研究。指出目前西方音樂對中國音樂主要的影響表現在中西方音樂的有機結合,具體介紹了西方音樂對中國音樂的影響,以此為我國音樂的可持續性發展,盡一點自己的微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