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瑞華(楚雄州文化館)
為深入貫徹落實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建設和文化部關于三館一站免費開放精神,切實落實推進“文化惠民”工作。楚雄州文化館結合我州文化特色和廣大中老年朋友“老有所學、老有所樂”的實際需要,自2016年10月以來,聯合市、縣、鄉各級文化館站共同舉辦了幾期“二胡培訓班”群眾文化免費開放活動。
近年來,隨著人民生活品質日益提高,許多中老年朋友也紛紛成立、加入各地的文藝團隊,開展著具有當地文化特色的文藝演出團隊,團隊中喜歡學習二胡的老年人也越來越多。
二胡屬于我國民族器樂中的拉弦樂器,它的技法豐富、表現力強,二胡圓潤秀美、剛柔多變的音質音色和音域寬廣、表現力豐富,深受人們的喜愛。同時,二胡也是領奏樂器,是樂隊“形”的靈魂,演奏者的風范會直接影響到樂隊的演奏質量,從樂曲起承轉合二胡都起著主導作用,因此,二胡演奏者必須具備一定的音準、節奏旋法、情感色彩、文化修養等基本素質。
為進一步提高我州中老年文藝團隊骨干成員的二胡演奏技術和提高廣大業余文藝團隊的整體演奏水平,幾期二胡培訓班都針對二胡演奏中規范的、科學的二胡演奏技法進行普及講解。在培訓中,教師根據學員的個體情況、個體差異、個體問題進行了細致的、有針對性的示范講解,從理論到實際操作、給學員打比方、講解演奏技術要領,使學員們困擾多年的技術難題得到有效的解決。
但是,通過幾期二胡培訓班的總體情況來看,業余文藝隊的樂隊演奏員演奏水平參差不齊,多數演奏人員的演奏技藝缺乏規范性、科學性,對二胡音樂的演奏還處于憑印象、灌耳音、模仿等,有的演奏者左手只會用一指、二指按音,有的可以用到三指,至于四指按音,大多都基本不會用;另外,對于二胡的弓法也只是在“分弓、連弓”等簡單的弓法技巧上,其次,音樂的節奏問題也尤其突出,有的演奏者根本不會看譜,不知道節拍、節奏是什么,他們演奏那些膾炙人口的歌曲時或是“憑印象”,或是模仿,偶有樂友為之爭論,也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到最后不歡而散。
看到這些問題,總結有以下原因:
一、基層二胡愛好者的現狀
二胡演奏,入門簡單,許多業余愛好者開始可以憑著聽聽看看摸摸就可以拉一些簡單的歌曲,這是因為二胡沒有品位和指板,業余愛好者可以隨意用一個手指按出多個音高,這種憑印象、靠聽和模仿、隨意的演奏,對于不熟悉的歌(樂)曲,也就不能應對了,因為按音手指不能合理有序的進行輪換按音,對那些陌生的樂曲、根據需要須變換調門的伴奏也就不能攻克了。再有就是,二胡的弓法,許多愛好者分弓、連弓不能很好的結合運用,在演奏一些簡單歡快的樂曲時倒也還可以用分弓就輕松應對,但遇到連續的“前、后十六分音符”時,由于弓法、弓序安排不科學,演奏起來又會感到力不從心、囫圇吞棗,一帶而過,最終導致節奏不穩。在演奏抒情樂曲中的長音時,又感到有力用不上,因為平常就習慣拉短弓,出現長音時也只能把它分成幾弓來完成,致使音樂表現得不到位,無法很好的演繹表達音樂的意境。
另一方面,現在大多老年朋友在學習經費的投入方面,也比較慎重和節儉,所以大多現象是:會拉一點的就帶著新學的拉,對樂譜也是知之甚少,對節奏也只是憑印象,對于稍微復雜點的節奏就搞不清楚,有時還會因為演奏習慣改變了樂曲原本的節奏而不自知。
二、缺乏專業教師
學習二胡,需要一定的基礎樂理知識,一點樂理不懂,不會看譜,要想拉好二胡、準確把握節奏,幾乎是不可能的,也大大限制了演奏技術的提升,對音準也無法保證。
二胡演奏,如果沒有專業的教師指導,單憑自學、聽聽看看、模仿著拉一下,在不了解二胡的諸多演奏技法,僅靠著模仿,是不可能準確演繹音樂風格的,演奏方法一旦走了彎路,再要改掉原來的習慣,是難上加難的。
目前,在基層縣鄉一級,沒有比較專業的二胡教師,當地文化館站也只能在當年工作計劃和經費允許的范圍內開展一期這樣的群眾文化活動,這也使當地群眾文化水平發展大受制約。
要想有效的提升這些文藝隊演奏員的技術,除了開展必要普及教學,還需要學員們按照所學的內容長期堅持,科學的、規范的、持之以恒的練習,才能穩步提升二胡演奏者的個人演奏技術。
二胡演奏不僅是一門技藝課,更是一門知識課,一門深含文化底蘊的藝術課,它包含著豐富的音樂知識和其他的相關知識。許多愛好二胡的中老年人在忙碌的一生中無暇顧及音樂知識的學習,但能在這樣的培訓班學習二胡的過程中,不僅了解了二胡的結構、性能特點、演奏技法,還掌握了一定的樂理知識,通過演奏不同地域風格的音樂,一方面提高了音樂審美能力,另一方面也可以調節自身的情緒、性情,再一方面,通過不斷學習新樂曲,促使腦部神經不斷思索反映支配手指運動,從健康養生角度也是大有益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