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現策,田慶豐(通訊作者)
(鄭州大學公共衛生學院 河南 鄭州 450008)
臨床中,縱膈型肺癌是一種以肺內為原發癌變情況、位于縱膈部位的肺癌疾病[1],在進行該類型患者疾病診斷中容易和其他疾病情況相互混淆,從而影響臨床診斷的準確性,是臨床研究和關注的重點。選取我院2017年6月—2019年6月204例縱膈型肺癌患者為例,已CT和MRI檢查結果、臨床表現、診斷效果進行對比和分析。
選取我院2017年6月—2019年6月204例縱膈型肺癌患者,其中,男性患者147例,女性患者57例,患者年齡在44~76歲之間,平均為(62.8±5.6)歲,所有患者均接受CT及MRI檢查,且經病理學檢查證實[2]。此外,204例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咳嗽表現,99例患者伴有胸痛、35例患者存在發熱癥狀、37例患者痰中帶有血絲、29例合并上腔靜脈綜合征。本次研究已征求患者同意并經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通過。
臨床中,204例患者均接受CT及MRI檢查。CT檢查采用飛利浦64排雙螺旋CT掃描儀,具體方法:指導患者采取仰臥位,對患者肺部以平掃方式進行掃描檢查,主要檢查肺尖至肺底部,然后在進行雙期增強掃描,給予患者100ml的優維顯造影劑靜脈注射,注射速度控制為2ml/s,注射1min后對患者實施雙期增強掃描檢查,以對患者的疾病情況進行檢查判斷。
此外,MRI檢查采用GE公司生產的超導型1.5T核磁共振檢查儀,對患者肺部進行平掃與增強掃描檢查。其中,平掃檢查包含橫斷面、冠狀面掃描檢查,以快速SE序列T2WI成像與矢狀面SE序列T1WI成像、橫切面T2WI成像進行顯示,同時增加橫斷面或者是冠狀面脂肪抑制T2WI成像掃描檢查,完成后,采用增強對比劑對患者進行增強掃描,增強掃描包括橫斷面以及矢狀面T1WI。對兩種檢查方式的檢查結果及其影像學表現進行對比分析,以評價其在縱膈型肺癌中的診斷效果。
采用統計學軟件SPSS21.0進行數據分析處理,其中,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以百分比表示,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以均數±標準差表示,P<0.05表示差異突出,具有統計學意義。
204例患者經病理學診斷結果顯示,均為單發病灶,其中,包含中央型肺癌患者119例、周圍型肺癌患者85例,小細胞癌34例、鱗癌95例、腺癌75例。以病理學診斷結果為標準,CT檢查與MRI檢查的靈敏度與診斷準確率均為100.0%,二者對比無明顯差異,P>0.05,無統計學意義。
此外,對患者的影像學檢查顯示,其病灶位于縱膈胸膜下,腫塊呈類圓形或者是橢圓形不規則形狀,與縱膈之間呈現寬基底相貼情況,增強掃描檢查顯示其腫瘤實質成分與縱膈轉移淋巴結存在不均勻的輕度或中度強化表現,而患者病灶壞死囊變區則呈現不強化特征。其中,CT檢查顯示患者肺部腫塊邊緣表現不規則,且外緣為毛刺狀,肺門處存在結節狀變化,縱膈淋巴結異常腫大;除了CT檢查特征外,MRI還可以顯示肺部腫塊侵入胸椎以及胸膜、胸壁等情況。
臨床中,對縱膈型肺癌疾病診斷常用檢查方法包括CT、MRI以及X線等,其中,CT檢查作為一種電子計算機斷層掃描方式,在臨床檢查與診斷應用中不僅具有無創性、高效以及便捷等特征優勢,且通過CT圖像能夠對患者的肺門腫塊進行直接觀察和分析,并能夠通過對縱膈增大淋巴結位置與大小、病變組織的邊界狀態等觀察分析,對患者疾病情況進行準確判斷,為臨床提供可靠的支持[3]。而MRI檢查在進行縱膈型肺癌疾病診斷應用中,通過多序列全方位成像掃描檢查,能夠實現對患者縱膈肺癌情況的全面檢測與分析,具有較好的檢查應用效果。
本研究中,對我院204例縱膈型肺癌采用CT和MRI檢查顯示,二者在檢查靈敏度以及準確率方面無明顯差異,且呈現不同的影像學特征。由此可見,CT及MRI進行縱膈型肺癌診斷準確性較高,并且根據其影像學特征差異,在臨床診斷中聯合應用具有更加明顯的優勢。
總之,CT及MRI進行縱膈型肺癌診斷準確性較高,但兩種檢查方式的影像學特征存在差異,臨床診斷中聯合應用優勢更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