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芳 李娜
【摘 要】 文章引入制度主義理論中的組織場域概念,旨在構建企業全方位動態網絡,探究其提升中小企業融資績效的途徑并從供應鏈整合的視角進行了其作用機制的探究。通過對265家存在供應鏈相關業務的企業進行問卷調查,采用因子分析、多元分層回歸分析以及非參數百分位Bootstrap法來檢驗組織場域構建對于提升中小企業融資績效的影響,以及供應鏈整合的中介作用。實證結果表明,除組織場域互動性以外,其余構念對融資績效提升具有正向作用,組織場域對于供應鏈整合也具有正向影響,Bootstrap法也驗證了供應鏈整合在組織場域與融資績效關系中的中介效用。
【關鍵詞】 組織場域; 供應鏈整合; 融資績效
【中圖分類號】 F275.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5937(2019)24-0010-08
一、引言
近期有學者開始從制度環境角度進行融資問題的研究,認為契約環境良好、法律制度完善的企業能得到更有利的發展,且更具有競爭力[1],企業績效的提升能夠降低企業的違約風險率,降低債權人的風險,從而能緩解中小企業與銀行之間信息不對稱[2]。當前,我國正處于經濟發展和制度建設的轉型期,探討制度環境對中小企業的影響具有重大意義。楊暢等[3]以制造業企業為研究對象,研究了制度環境對企業債務融資的影響,但是鮮有學者研究制度環境提升企業融資績效的一般機理。結合當前融資問題的研究重心即從中小企業自身出發去探討,本文引入了制度理論中的組織場域概念。組織場域是組織賴以存在的動態網絡,包含企業自身、政府、科研部門、中介機構以及客戶供應商等眾多參與者;其突破了企業的邊界,使其將企業的微觀環境與宏觀社會層面結合起來[4]。無疑組織場域為企業的發展提供了環境要素,不同的組織場域對企業會產生不同的影響,成熟的組織場域會給企業提供更多的發展機會,但是組織場域對中小企業融資績效的作用機制,這一面紗尚未揭開。
關于當前組織場域的運作機制研究,目前主要集中在三個方面:一是引起的戰略同構行為[5];二是從組織場域演化視角分析企業的制度創業行為[6];三是對于企業績效的影響研究[7-8]。而本文在以往學者研究的基礎上,將組織場域域與企業戰略、績效相結合建立了“組織場域—戰略—績效”邏輯框架、構建概念模型,并通過大樣本進行驗證,從而探究組織場域、供應鏈整合與融資績效的內在作用機理,揭開組織場域構建與中小企業融資績效關系的黑箱。當前學者們對于供應鏈整合與融資績效的探究還很少,從組織場域視角對該問題進行研究無疑會推進對該領域的研究。
二、文獻回顧與研究假設
(一)組織場域與供應鏈整合
組織場域強調將一個社區之內的供應商、客戶、管理部門以及相關機構聯系起來,以組織場域為基元研究一個領域內的制度活動[9]。本文借鑒相關研究[10],將組織場域歸納總結為互動性、合作模式、信息共享以及共同目標幾個方面。其中就具體的維度來說,場域的互動性指的是在場域內的各參與者之間的相互作用;合作模式指的是組織中的合作形態與聯盟模式;信息共享指的是場域內信息的多層次全方位的獲取;共同目標指的是參與者協調一致致力于目標的獲取。而供應鏈整合是一個比較成熟的研究領域,強調對上下游的流程再造,基于產業鏈的整合,實現商流物流以及信息流的整合,達到產業鏈價值最大化。從整合方向或主體上劃分,可劃分為內部整合、客戶整合與供應商整合[11]。組織場域與供應鏈整合的理論構架如下:
從交易成本理論分析可知,場域的構建使得組織場域參與者之間實現良好的信息共享,制定有利于合作雙方的共同目標,從而實現合作對象間的合作互利,有效降低交易成本,促進供應鏈整合[12]。具體而言,一方面通過組織場域的構建,各參與者對企業的經營情況與道德水平都有相關的了解,從而形成了穩定的合作模式,有效降低了交易成本。企業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拓寬合作范圍,形成了供應鏈網絡。另一方面,通過組織場域的構建,各參與者各司其職,在采購、生產、配送、銷售的節點通力合作,降低企業在運輸以及倉儲上的相關成本以及進入某個行業的異質性資源獲取成本,從而促進供應鏈整合行為。
從組織學習理論來說,透過場域的構建可以促進企業不斷加強自身知識學習的意識與能力[13]。這種不斷增強的組織學習意識更能促使企業之間供應鏈整合行為的產生,進而不斷產生新知識[14]。綜上所述,可以提出假設1、假設2。
H1:組織場域的構建有助于增強企業客戶整合能力;
H2:組織場域的構建有助于增強供應商整合能力。
從資源基礎理論來說,企業自身是一個資源集合體,而組織場域的構建促使企業獲得所需的異質性資源,形成企業獨特的核心競爭力,進一步轉化為企業的競爭優勢。為了拓寬這些能力,企業不斷尋找適合自身發展的合作伙伴,拓展相關業務尋找適合自身發展的相關資源,促使企業產生供應鏈整合的動機。而企業通過風險整合與資源利用,進而提升企業績效。由以上敘述可提出假設3、假設4。
H3:組織場域的構建有助于增強企業的內部整合能力;
H4:組織場域的構建有助于增強企業供應鏈整合能力。
(二)組織場域與融資績效
組織場域對于融資績效的作用機理,由信息不對稱理論可知,通過較為充分的信息交流從而降低融資風險。通過成員間互動合作,從而更快更有效地獲取企業所需的異質性資源,緩解中小企業面臨的融資約束問題,進而提升企業的融資績效[15]。在場域范圍內,信息共享的程度較高,中小企業可以在場域內憑借良好的運營能力提升自身聲譽,從而能提升其自身的融資績效。
而由強弱組織場域理論可知,在一個大場域環境中,由于連接強度不同,在場域內部可以形成不同的亞場域,從而更有助于企業績效的提升[16]。在強亞場域中,場域參與者的強關系會增強企業獲取信息的質量與效率,增強獲取信息的廣度與深度,能夠獲得異質性資源以及緩解信息不對稱從而能提升績效[17]。而弱亞場域能增強信息傳播的范圍速度并能及時得到相應的信息反饋,獲取市場異質性信息,較快應對市場需求以及技術創新的變化,提高自身運營能力進而樹立良好信譽,從而提升融資績效[17]。綜上所述,得到假設5。
H5:組織場域的構建有助于提升企業融資績效。
(三)供應鏈整合與融資績效
上游供應鏈整合以及內部整合的企業,具有著良好的分銷運營能力,企業對于原材料生產加工以及產品分銷方面有著嚴格、標準的流程,能夠較為有效地掌控企業產品的生產、倉儲、庫存以及銷售的情況[18],能夠實時地把控企業的原材料周轉以及物流動態,對成本管理狀況有著明確的認識,能夠降低企業成本,提高企業的物流輸送效率,從而促使企業績效的提升[19]。從銀行等金融機構角度看,企業的資信狀況嵌入到供應鏈中,緩解了銀企之間的信息不對稱,從而提升了融資績效[19]。而有管理能力需求的企業,能夠靈敏地感知客戶需求變化,滿足客戶對于價格、數量、產品質量以及物流方面的要求,進而能夠創造較大的客戶價值[20],創造了企業價值,產生信號效應,增強了企業的資金清償能力,繼而產生較高的資信水平,銀企之間的信息不對稱情況得以緩解,最終提升企業融資績效。綜合以上分析,可得假設6。
H6:供應鏈整合有助于提升企業融資績效。
(四)供應鏈整合的中介作用
對于供應鏈整合在組織場域與融資績效關系中的作用,更多地強調了在場域環境中通過供應鏈內外部的整合行為提升企業融資績效。在場域中,亞場域的規模、強弱致使企業尋求與自身情況相符的異質性資源,形成企業獨特的異質性能力。一方面,從信號理論角度來說,中小企業的財務制度不健全,面臨較大的融資約束,通過供應鏈能力企業可以將分銷物流、營運、庫存管理以及客戶需求管理等信息較為全面地展現給銀行等金融機構或其他企業[21]。從而企業的資信水平得以提升,傳遞了財務報表中無法顯示的信息,有利于提升企業的融資績效,這種形式的反映是全方位的動態的。另一方面,從信息不對稱的理論來說,通過組織場域的構建,場域參與者建立了一個良好的企業生態網絡,通過上下游供應商以及客戶的整合,達到信息共享的良好狀態[22]。這種企業內外部供應鏈整合狀況,形成了供應鏈能力,使企業擁有較多的營運資金,提升企業的融資績效。基于上述分析,可以得到假設7。
H7:供應鏈整合在組織場域構建與融資績效提升中起到了中介作用。
H7a:內部整合在組織場域各維度與融資績效間具有中介作用;
H7b:客戶整合在組織場域各維度與融資績效間具有中介作用;
H7c:供應商整合在組織場域各維度與融資績效間具有中介作用。
本文的理論框架如圖1所示。
三、研究設計
(一)問卷及數據收集
本文采用問卷調查的方式,采用的是Likert五點量表進行測量,分兩階段進行調研,第一階段在2018年9—10月進行小樣本預調研,調研的形式主要在本校MBA、EMBA中發放調查問卷110份,對雇員人數超過500人以及填答不完整等有問題的問卷進行了剔除,最終收回有效問卷71份。通過探索性因子分析和信度、效度分析,調整了其中的一些題項,得到純化調研問卷。第二階段是從2018年11月至2019年2月,在我國東部、中部以及西部共獲得有效問卷265份,填寫人員主要為存在供應鏈業務的企業管理人員,問卷的形式是通過實地調研、電子問卷、委托企業調研機構以及與當地商務廳合作發放問卷等形式進行。本次調研是為了了解組織場域、供應鏈整合以及融資績效的相關關系,填答者需要對本企業形成的供應商、客戶以及政府等網絡體系以及企業的融資狀況有比較宏觀的了解,能夠對企業情況有比較準確的了解。有效樣本的分布情況如表1所示。
(二)變量的度量
1.因變量。本文的因變量為融資績效,融資績效是用來測量資金的可得性,本文借鑒宋華等在《集群網絡如何提升中小企業融資績效》(2018)與《供應鏈金融助力中小企業融資績效提升》(2017)中提到的量表,從融資可得性、周期、成本以及融資量四個方面測度中小企業融資績效,均采用Likert五點量表。
2.自變量。本文自變量為組織場域,對于組織場域的研究主要還是參照DiMaggio & Powell(1983)的研究維度,即組織間的互動程度、組織間的主導模式和結構,組織間信息的充分性以及組織間成員的共同目標等方面。本文參照Anderson(1998)關于共同目標的量表,Zhou(2007)、葉飛(2012)關于信息共享的量表;Uzzi(1997)、Gulati(1998)關于關系強度的量表,共整理出13個題項,均采用Likert五點量表。
3.中介變量。本文的中介變量是供應鏈整合,對于供應鏈整合,參照以往學者研究維度,將供應鏈整合劃分為內部整合、供應商整合、客戶整合三部分,本文采用13個題項測度,均采用Likert五點量表。
4.控制變量。企業規模等自身特征也會對融資績效產生影響,本文選取了企業性質、行業類型、運營時間、性別、年齡以及受訪者職位層次等作為控制變量測度企業的融資績效。
四、數據分析與假設檢驗
(一)同源方差檢驗
填寫問卷時,會存在共變偏差,為排除共同方法偏誤,本文采用Harmon單因子分析方法來檢驗是否由一個因子解釋了大部分變異,將所有因子放入Spss 22.0當中進行主成分分析,11個因子的解釋總變異為61.6%,第一個因子的解釋總變異為37.7%,不存在同源方差問題。
(二)探索性因子分析及變量的信度和效度檢驗
本文的供應鏈整合與融資績效都是較成熟的量表,在以往學者的研究中已經使用過,信度效度已經得到檢驗。但對于組織場域,雖然已經結合以往學者的研究對量表的題項做出了一些調整,但都是參照國外的文獻。對于組織場域的量表進行了初步措辭修改,并對使用的量表進行探索性因子分析,基于因子分析結果進行信效度分析,檢驗各變量題項之間是否具有內部一致性。Cronbach's α系數與CR值均大于0.7,表明量表的信度良好[23],對于效度檢測因子載荷不小于0.5的要求,滿足效度檢驗的要求。各個構念的AVE均大于0.5,表明個變量測度的測量模型具有良好的聚合效度,而AVE的平方根大于各變量的相關系數,則可證明其具有良好的區分效度[23],量表的信效度檢驗結構如表2所示。
【參考文獻】
[1] 韓劍,張凌.金融發展、融資依賴與中國工業制成品的出口[J].國際商務,2012(6):59-67.
[2] 蔣冠宇,蔣殿春,王曉曉.契約執行與省區產業增長:來自中國的證據[J].世界經濟,2013(9):49-68.
[3] 楊暢,龐瑞芝.契約環境、融資約束與“信號弱化”效應——基于中國制造業契約的實證研究[J].管理世界,2017(4):60-69.
[4] SCOTT WR.Institutions and organizations:idieas interests[M].3rd.Thousand Oaks:Sage,2008.
[5] DIMAGGIO P J,et al. The iron cage revisited:institutional isomorphism and collective rationality in organizational fields[J].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1983,48(2):147-160.
[6] 蘇曉華,王科.轉型經濟中新興組織場域的制度創業研究——以中國VC/PE行業為例[J].中國工業經濟[J].2013(5):148-160.
[7] 陳東平,周振.組織場域對新興農村合作金融機構支農績效的影響——以鹽城市試點為例的實證研究[J].2012(2):50-57.
[8] TSUSHANTA KUMAR SARMA.Theorization of new practices in emerging organizational fields[J].The Journal for Decision Makers,2018,42(3):131-144.
[9] OJHA A K,RAO R A.The emergence of an organizational field:the of open source software[J].The Journal for Decision Makers,2014,39(2):127-143.
[10] 陳懷超,范建紅.組織場域研究脈絡梳理與未來展望[J].現代財經(天津財經大學學報),2016,36(2):101-113.
[11] 馬文聰,丁寶軍,朱桂龍.新產品開發中內外部整合對開發效率的影響機制[J].科學學研究,2013,4(4):567-577.
[12] SCHARY P,COAKLEY.Logistics organization and the information system[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ogistics Management,1991,2(2):22-29.
[13] MARCH J G,SIMON H. Organizations[M]. New York:Wiley,1958.
[14] KAHN K B,MENTZER J T.Logistics and interdepartmental integration[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hysical Distribution & Logistics Management,1996,26(8):64.
[15] 胡海青,王兆群,張穎穎,等.創業網絡、效果推理與新創企業融資績效關系的實證研究——基于環境動態性調節分析[J].管理評論,2017(6):61-72.
[16] UZZI B.Embeddedness in the making of financial capital:how social relations and networks benefit firms seeking finance[J].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1999,64(4):481-505.
[17] WU F,YENIYURT S,KIM D,et al. The impac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on supply chain capabilities and firm performance:a resource-based view[J].Industrial Marketing Management,2006(4):493-504.
[18] 宋華,楊璇,喻開.信息不對稱下中小企業如何獲得融資績效——基于供應鏈金融的實證分析[J].中國流通經濟,2017(9):89-100.
[19] PORTER M E. Competitive advantage:creating and sustaining superior performance[M].New York:The Free Press,1985:107.
[20] SCHNEIDER P,BOWEN J. Logistics organization and the information system[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ogistics Management,1995(2):22-29.
[21] 張超群,江彥.商業銀行貸款:解決投資不足問題的有效信號[J].世界經濟文匯,2003(5):46-58.
[22] 李海鳳,史燕平.信息披露質量影響資本配置效率實證檢驗[J].重慶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2):42-47.
[23] FORNELL C,LARCKER D F.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 with unobservable variables and measurement error:algebra and statistics[J].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1981,18(3):382-3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