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偉 魏進



[提要] 為保障國家稅收,維護良好的進出口經營秩序,海關總署于2019年3月發文對《中華人民共和國審定進出口完稅價格辦法》進行補充修訂,尤其對特許權使用的納稅申報要求進行明確規定,這意味著海關必將加大力度對于特許權使用費不主動完稅的行為進行查處。如企業對特許權使用費的應稅條件理解不清楚,將面臨納稅違規風險。
關鍵詞:特許權使用費;應稅特許權使用費;納稅風險
中圖分類號:F745 文獻標識碼:A
收錄日期:2019年9月30日
在進口業務中,進口商除了支付貨物的價款外,可能還需要為獲得與該進口貨物相關的某項特殊授權而支付一定的特許權使用費給國外出口商。根據海關對進出口稅費的征收規定,該類與進口貨物直接相關的特許權使用費應該作為增加項目計入進口貨物的完稅價格。但由于在實際業務中不少企業對特許權使用費并不太了解,搞不清其支付的特許權使用費是應稅的還是不需要納稅,沒有進行申報,所以難免后續受到海關的檢查與核實,乃至需要補稅,嚴重的還要被處罰。因此,正確認識理解特許權使用費是合理合法應對海關納稅風險的前提。
一、特許權使用費的范圍
根據海關關稅制度對特許權使用費的定義,特許權使用費是進口貨物的買方為取得知識產權權利人及權利人有效授權人關于下屬權利的許可或轉讓而支付的費用:
1、專利權:發明創造人或其權利受讓人對特定的發明創造在一定期限內依法享有的獨占實施權,是知識產權的一種。如國內某生產型企業從國外進口設備時支付給對方專利費以獲得使用該專利制造的設備。
2、商標權:商標所有人對其商標所享有的獨占的、排他的權利。企業獲得知名品牌授權時一般要向對方支付商標使用費。
3、專有技術:指不為外界所知、在生產經營活動中已采用了的、不享有法律保護的、可以帶來經濟效益的各種技術和訣竅。一般包括工業專有技術、商業貿易專有技術、管理專有技術等。如國內工廠進口的有關生產管理、質量控制方面的專有技術時要向對方支付專有技術費。
4、著作權:也稱版權,指作者、著作權人對作品享有的權利,包括發表權、署名權、修改權和保護作品完整權,還要包括復制權、發行權、出租權、展覽權、表演權等。如企業在進口文化音像產品時一般要向賣方支付版權費。
5、銷售權:指商品生產商授予的在某個特定地區或市場銷售其指定產品的權利。國外一些知名度高的廠家會通過收取費用的方式指定其在中國的代理商或經銷商。
6、分銷權:指商品批發或者零售的經營權,以及輔助分銷和服務的經營權,包括存貨管理、包裝送貨、商品促銷以及店內廣告、促銷、售后服務等。
由上可知,特許權使用費主要是為獲得知識產權和商業經營權這兩類無形財產而支付的費用,它大多在非貿易項下支付,與進口貨物合同分別簽訂,支付對象、時間等可能與該貨物相分離。由于海關《審價辦法》明確規定,完稅價格的確定要審核進口企業支付的相關特許權使用費進行調整,在目前信息化手段發達情況下,海關能通過與其他物流平臺、金融支付平臺的數據共享,詳細掌握企業的貨物與資金往來情況,因此很大概率能查明企業是否支付了特許權使用費,并據此展開核查。
二、什么情況下特許權使用費應該納稅
海關總署在2019第58號公告《關于特許權使用費申報納稅手續有關問題的公告》中明確提出了應稅特許權使用費同時具備的兩個條件:(1)該特許權使用費與進口貨物有關;(2)其支付構成進口貨物向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銷售的條件。因此,特許權使用費是否要納稅,首先是要與進口的貨物具有相關性,不相關,則不納稅。下列四種情況被認為特許權使用費與該貨物相關:
1、用于支付專利權或專有技術使用權,且進口貨物有下列情形之一的:(1)含有專利或者專利技術;(2)用專利方法或專有技術生產的;(3)為實施專利或者專有技術而專門設計或者制造的。
2、用于支付商標權,且進口貨物屬于下列情形之一的:(1)附有商標的;(2)進口后附有商標可以直接銷售的;(3)進口時已含有商標權,經過輕度加工后附上商標可以銷售的。
3、用于支付著作權,且進口貨物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含有軟件、文字、樂曲、圖片、圖像或者其他享有著作權內容的進口貨物。
4、用于支付分銷權、銷售權或者其他類似權利,且進口貨物有下列情形之一的:(1)進口后可以直接銷售的;(2)經過輕度加工即可銷售的。在《審價辦法》第十四條中,海關將特許權使用費支付構成銷售條件歸結為兩種情形:(1)買方不支付特許權使用費則不能購得進口貨物;(2)買方不支付特許權使用費則該貨物不能以合同議定的條件成交。所以,只要符合上述條件之一,就可以認為特許權使用費構成進口銷售的條件。
例如,國內某公司向國外公司購買一臺用于專利方法制造的設備,國外公司以不包括專利費的價格向買方進行銷售,但同時要求國內買方向持有專利的第三方支付專利費,那么如何判斷該國內買方向第三方支付的專利費是否應稅?首先,進口的設備是專利費對應的專利技術制造的,因此,該支付的專利費與進口的設備具有直接相關性,因為沒有該專利就制造不出該設備。其次,國外公司銷售該設備給國內買方的前提條件是必須向專利人支付專利費,即該專利費的支付構成了該設備向國內公司銷售的條件,該特許權使用費同時符合應稅特許權的兩個條件,因此,國內買方應對其支付的專利費繳納稅款。
又例如,特許權使用費是針對引進生產技術向外商支付的,那么在向同一外商進口原材的時候是否需對該特許權使費用納稅?首先,判斷該生產技術與進口的原材料是不是具有相關性。如該生產技術并不用于制造加工進口的原材料則不具相關性,那么該特許權使用費不納稅;如該生產技術用于制造加工進口的原材料,則進一步判斷該生產技術費的支付是否構成進口該原材料的條件。如進口該原材料就必須要支付該生產技術費,也就是說原材料是與生產技術捆綁式銷售的,企業只有簽訂特許權使用費的相關協議,境外公司才會把材料銷售給企業,則該生產技術費需要計入完稅價格進行納稅,如進口商能向海關提供資料證明該原材料和特許權并非捆綁式銷售(該原材料和特許權既可以一起買,也可以單獨買),則該特許權使用費也不需要納稅。
三、進口企業應該注意什么
由上兩例可見,進口企業支付的特許權使用費是不是要納稅,關鍵是要從“有關”和“構成銷售條件”這兩個方面去分析清楚其支付的特許權使用費與進口貨物的關系。一方面,這要求進口企業有完整的報關數據資料能夠進行分析,而完整的報關數據資料又需要企業按照AEO認證的標準構建完善的關務數據系統去承載,這樣才能應對海關稽查、核查,避免關務納稅風險;另一方面,企業在簽訂特許權許可協議時,應該預先考慮關務估價風險,簽訂合同要規范,相關的文字條款表述務必清晰,應注意把應稅特許權使用費和不需要納稅如提供服務相關的費用分開列明,而且要進一步明細區分與進口貨物有關與無關的費用,防止因為合同條款太籠統引起海關的質疑,這樣做的目的讓一些非應稅項目不要與進口貨物扯上關系,避免為后期帶來“應稅特許權使用費”的被動。此外,在進行價格申報時,應該合理,不能明顯地低于市場價格,如存在特許權使用費和特殊關系應對如實填寫,避免應發海關稽查。當企業無法判斷特許權使用費是否應稅時,可以登錄海關事務聯系系統進行價格預審申請,也可向現場海關關稅部門咨詢或撥打12360海關熱線進行咨詢,及時與海關進行溝通,以避免納稅違規風險。最后,在一些具體的案情當中,特許權使用費是否應計入進口完稅價格是個模糊不清的問題,企業和海關都各有各的道理,雙方可能都沒有十足的理由下定論。那么,如果企業對海關的審價決定有異議,可以提起行政復議、行政訴訟等手段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
四、如何申報應稅特許權使用費
如屬于應稅特許權使用費,則需要進行申報。應稅特許權使用費的申報分為兩種情況:
(一)在貨物申報進口時已經支付了特許權使用費。在報關單“支付特許權使用費確認”欄目,選擇“是”,在報關單“雜費”欄目,填報已支付的特許權使用費金額,如果已支付的應稅特許權使用費已包含在進口貨物實付應付價格內,并且在相關合同協議中均沒有量化分割條款,可一并申報在“總價”欄目中,無需填報在“雜費”欄目。
(二)在貨物申報進口時未支付的應稅特許權使用費。在報關單“支付特許權使用費確認”欄目,選擇“是”,每次支付特許權使用費后30日內,填報《特許權使用費申報表》辦理申報納稅手續,并填報特許權使用費征稅報關單。在填報特許權使用費征稅報關單時,監管方式欄應填:特許權使用費后續征稅9500;商品名稱欄應填:原進口貨物名稱;商品編碼欄應填::原進口貨物編碼;法定數量欄應填:0.1;總價欄應填:支付的特許使用費金額;毛重/凈重欄應填:1。
五、小結
對應稅特許權使用費的核查是目前海關進行審價的重點,盡管海關和企業對特許權使用費在某些問題有不同的看法,但企業仍需遵守《審價辦法》的規定,慎重對待涉及特許權使用費貨物的申報,正確填制報關單,合法合規繳納稅費,針對涉稅風險制定相關制度予以應對。
主要參考文獻:
[1]沈李潔,張曉潔.淺議特許權使用費計入進口貨物完稅價格的判斷標準[J].海關法評論,2019(5).
[2]馬巍巍.試析向第三方支付特許權使用費的銷售條件構成[J].海關與經貿研究,2016(6).
[3]胡燕.國際貿易中特許權使用費海關估價標準的分析和適用[J].中國經貿導刊,2016(8).
[4]王志芳.對外支付特許權使用費的涉稅風險防范探討[J].中國國際財經(中英文),20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