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對不確定性、擁抱新變化,企業要做好傳統產業與新經濟的融合創新。
過去的2018年對于做企業的來說,確實是不平凡的一年。
我覺得,2018年對于企業家來說,是精神考驗極大的一年。但是,不僅是2018年如此,今后多年也將是如此。
因為經濟已經走到拐點,這個拐點的本質就是新技術。
改革開放40年來,特別是最近十幾年,信息技術、互聯網技術、移動互聯網技術帶給全球的紅利呈爆發式上升。雖然,最近這個趨勢在減緩,互聯網帶來的“獨角獸”也在減緩。
不過,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仍處在產業前期,大量的投入還沒有形成商業紅利,一旦產出和“互聯網+”商業模式創新,那將給消費者領域帶來新的增量,將會對現有的工業體系、社會體系帶來巨大的顛覆。
比如,無人駕駛汽車是會上路取代交通工具?還是會成為集辦公、娛樂、會議的移動場所?
再比如,當AI成功“上位”,能模仿人類的聲音、情感、情緒動作,能感知、識別、決策。
當它成為人類生產力和生產要素的一個部分,這種技術會給商業經濟社會甚至宇宙帶來怎樣的認知革命?
到那個時候,我們該如何應對?
因此,產業界在恐慌等待。
建立在二戰之后的世界經濟秩序和金融體系也正受到這種新技術革命挑戰。
全球經濟新秩序會隨著新一輪產業革命的發展而重新改變。美國對華為的不擇手段的封鎖正說明這一點。
我們正處在極不確定的時代,是新技術革命向產業革命落地的階段,處在發展帶來裂變的前夜。
如何面對這種不確定性?知名經濟學家周其仁曾說過,企業家就是為應對不確定性而生。因為在市場經濟下,企業家就是整合資源的主體,是推動經濟轉型的第一動力。
因此,我們應該首先從新技術的跟隨者逐步成為新技術的驅動者,向華為學習,在無人區探索,占據未來技術的制高點。
其次,是從個人、企業、行業、社會痛點出發,通過不斷試錯、探索,構建可持續的商業模式。
再次,要么選擇做針尖公司、賽道公司,要么就是做成平臺公司,總之要有自己的生存條件和基礎,再加上新技術、新理念的運用,每個行業確實都可重新做一遍。
最后,是向AI一樣學會深度學習,做好傳統產業與新經濟融合創新。這其中需要理解和智慧,而不是簡單的照搬。
比如說互聯網的價值取向是開放共享自由傳播使用,而知識產權是閉合、專享、有償使用,回報。兩者體現在文化層面上是兩個方面,一個是創新,一個是促進成果轉化。
如果這樣兩種文化能相向而行,將會給人類帶來新的精神財富,反之則是阻力和困難。而傳統產業和新經濟的融合也一定會有交集,就是效率和質量。
在已經到來的2019年,企業家要應對不確定、擁抱新變化,做一個融合創新的人,做好傳統產業與新經濟的融合創新,這是給企業家們在2019年出的一道新題目。與其擔心,不如擔當—我們能答好題,交好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