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市同安區老區建設促進會
廈門市同安區汀溪鎮古坑村,是廈門市革命老區基點村之一。全村面積9.5 平方公里,共有耕地面積968 畝,山果林地面積4000 多畝,下轄5 個自然村,11 個村民小組,586 戶1752人,現有黨員101 人。解放戰爭時期,閩西南地下組織、閩中地下組織在古坑發展地下組織交通員與地下組織接頭戶。1949 年5 月,地下黨組織在古坑開展革命活動,古坑村民為地下黨組織開展活動、籌集糧草、支援南下大軍解放同安縣城作出了貢獻。愛黨信黨、自強不息、求真務實、艱苦奮斗的老區精神也扎根在了古坑村民心中。
改革開放后,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古坑村緊緊抓住美麗鄉村和鄉村振興的發展機遇,探索出發展以廈門市花三角梅為主產業的集文化、居住、休閑、商業、度假、生態為一體的美麗鄉村,形成“企業+合作社+農戶”的鄉村振興模式。2016 年,古坑村獲評“廈門市同安區文明村”、“福建省鄉村旅游特色村”;2017年村集體經濟收入25.48 萬元,村民人均純收入16591元;2018年定為廈門市鄉村振興試點村。
黨的十九大提出了“鄉村振興”戰略,古坑村吹響鄉村振興集結號。在區、鎮黨委、政府的高度重視下,區委書記黃燕添強力推動下,成立頂村古坑片區工作組,由副區長陳藝萍掛鉤指導,抽調區鎮村干部成立古坑村鄉村振興工作組,多次召開鄉村振興工作研討會,區財政局、農林局、城建公司等部門合力推進,鄉村振興項目建設駛上快車道。片區工作組到位后,古坑村生成項目十余項,預計總投資約2600 萬。2018 年3 月,古坑村委托設計單位編制《同安區汀溪鎮古坑村美麗鄉村規劃方案》,在反復與村民溝通了解需求后,經過多次評審形成規劃方案。通過房前屋后整治、道路兩旁景觀提升、閑置空地利用、停車位建設以及水溝清淤等項目建設,提升人居環境,構建“兩路一水一基地”的鄉村空間格局,形成富有節奏的空間序列,將古坑打造為美麗鄉村。在實施美麗鄉村的過程中,創造了一個個“古坑速度”:違章搭建三天內全部拆除,拆違涉及90 戶、面積約9200 多平方米,并且實現零上訪;20 天內,拆圍墻850 米,建設通透圍墻586 米,從入村口到村內共建6 處景點,完成了拆墻透綠試點改造和疊水景觀建設,實現了農民公園、文化園及村部中心地帶的景觀提升。
鄉村振興,產業支撐是關鍵。古坑村村民早期就有種植三角梅傳統,庭院、祠堂、宮廟隨處可見“同安紅”三角梅俏麗的身影。2016 年古坑村在全面完成生豬退養之后,上級黨委政府便開始謀劃立足自然資源優勢,積極轉產轉業,將種植三角梅作為村民轉產轉業項目。2017 年“廈門金磚會晤”期間,市花三角梅作為“當家花旦”出場,大放異彩,三角梅知名度大幅提升,市場得到很大擴展。2017 年9 月,區委在古坑村召開三角梅(同安紅)種植基地建設專題會,組建專項工作組,正式啟動基地建設。啟動區建成后,第二期規劃設計也正在有序推進,后續將繼續招引廈門千日紅、同安城建公司運營商入駐,形成企業競爭。古坑村以“做強一產,帶動三產”的發展思路,逐步打造成全市最具特色的三角梅村。2018 年政府和企業投入1000 多萬元建設60 畝大棚三角梅基地,以此帶動鄉村休閑農業發展,實現農民轉產轉業、增收致富。如今古坑村萬余株三角梅作為樁景擺設,豬舍廢棄地、村民房前屋后空閑地都種植苗木和三角梅,古坑村成“花海”,每到雙休日、節假日,慕名前來的游客絡繹不絕,古坑村成了同安乃至廈門鄉村游的新熱點。
古坑村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清道光年間,通水鎮都司葉舒清、漳州山城中軍守備葉春暉、國子監學錄葉玉、文舉人葉璿、武進士欽點衛守備葉向日、武舉人葉超等人皆出自古坑村。村中現保留有九思堂、乾隆“99 間”古厝都是古坑進士文化的承載地。村中還保留有宋代石獅寨遺址,見證了古坑村千年歷史。此外,有1700 多年歷史的珠光青瓷窯址、茶馬古道遺址也在村中,它們是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載體,是古坑村打造海絲特色文化旅游的基礎。古坑村充分挖掘歷史人文資源,極力打造旅游項目。目前古坑村有前垵灣休閑農莊、豪威萊斯房車公園、客家游子山莊等較為成熟的景區,未來古坑村將借助西源溪生態安全水系治理的發展契機,通過西源溪串聯村內各個片區,同時連接西源溪上游村莊,形成鄉村旅游片區,整合提升村內旅游項目,加強資源共享,做大鄉村旅游產業蛋糕。村民也從鄉村游中獲益。村民葉蕊智于2010 年主動無償生豬退養,放棄養豬的傳統農業,拆除豬圈后,將原有的土地改為休閑農莊,并向村民租用了一部分雜地、荒地和自留地,開始打造經營農莊。古坑村前垵灣休閑農莊占地約300 畝,其中餐飲休閑區占地20 余畝,其余為果園和農場。該農莊于2010 年09 月08 日開業,累計投入1500 萬。目前,休閑農莊已開發出荷花池、果蔬采摘園、水上觀景吊橋、親子烤地瓜體驗區等娛樂項目,形成了集休閑、旅游、農家園林、花果觀賞為一體的旅游項目,獲得了“福建省三星級旅游接待單位”、“2013 年省級休閑農業示范點”等榮譽。前垵灣休閑農莊每當周末常常爆滿,游客如織,葉蕊智也主動為村民提供場地,供村民向游客售賣農特產品,直接帶動三十戶村民實現增收。前垵灣休閑農莊成為“農民超市”,農民自家種的芋頭、地瓜、蔬菜、龍眼、巴樂、土雞土鴨很受游客青睞。
近年來,隨著經濟的發展,越來越多的村民出外打工就業,在實施鄉村振興過程中就遇到懂經營管理人才少,一些古建筑修復,本村很難找到師傅的問題。如何留住人才,促使人才回歸,是古坑村兩委一直在思考的問題。結合鄉村振興過程中需要的人才,古坑村借助社區學校開展技能培訓,同時成立鄉村振興教學點,累計培訓各類技術人才150人次。建立培養激勵機制,扶持培育一批磚匠、木匠、瓦匠等農村能工巧匠,使瀕臨滅絕的傳承傳統的工藝“滿血復活”,培訓一批懂民宿管理、會休閑農業開發的高級人才,古坑村還與古坑村三角梅企業合作,請區農林局園藝技術人員,對古坑村村民進行盆景園藝培訓。更多的農民有一技之長,為鄉村振興注入源源不斷的動力。
1978 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黨中央確立改革開放路線的40 年來,古坑村老區人民始終保持和發揚革命傳統,傳承老區精神,緊跟時代發展步伐,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深化改革,擴大開放。古坑村的面貌煥然一新,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明者因時而變,知者隨事而制。”古坑村摒棄不合時宜的舊觀念,沖破制約發展的舊框框,讓各種發展活力充分迸發出來。加大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調整經濟結構力度,提高經濟發展質量。通過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圍繞“三去一降一補”,加大去庫存、降成本、補短板力度,提高農業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率,提高農業效益和農產品競爭力。重點抓好種植結構調整,在穩定糧食生產的基礎上,引導農戶因地制宜,根據訂單種植三角梅等經濟作物;通過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開展集體資產清產核資、明確集體資產所有權、強化農村集體資產財務管理,為村經濟股份合作社的工作開展打好基礎。
古坑村結合自身發展底子薄、領導班子有信心、村民農戶有干勁的具體實際,探索創新“企業+合作社+農戶”的發展模式,2017年10 月,由村黨總支牽頭,滿枝紅花卉種植專業合作社掛牌成立,村黨總支部書記擔任法人代表。村黨總支積極引導村民通過土地入股入社,以土地流轉的形式與同安城建公司合作建設50 畝三角梅基地中心啟動區。滿枝紅花卉種植專業合作社牽線搭橋,聯系企業向合作社下訂單生產,保證農戶三角梅銷售,并鼓勵商家與當地村民聯合進行初級苗木栽培,出售給企業進行控花與塑型,實現“合作社+企業+農戶”的營銷格局,目前已有60 戶農戶與合作社簽訂協議,流轉面積達113畝,并有125 戶農戶有意向簽訂回購協議,種植面積達200 畝。預計可為農戶每畝每年帶來3.5 萬元的收入,并為村集體增加收入6 萬元。村民骨干葉賜挺的就是其中的受益者。近幾年由于主營的三角梅小苗市場價走低,產品銷售成了難題。這次他借助古坑村發展的契機,通過古坑入駐企業收購三角梅,解決了銷售難題,增加了十余萬元的收入。
“改革潮掀巨浪,振興氣貫長虹”。相信只要以老區人民為中心,以老區人民對美好生活向往為奮斗目標,繼續弘揚革命老區自強不息的崇高精神和艱苦奮斗的優良作風,繼續“咬定青山不放松”,繼續依靠群眾,發動群眾,古坑村“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钡泥l村振興藍圖一定能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