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閱春
(沈陽市和平區南京街第一小學,遼寧 沈陽 110001)
中華古詩詞具有厚重文化底蘊,其傳承著中華民族歷史,體現中華民族璀璨奪目的文化。小學階段普遍重視對小學生的古詩詞培養,近幾年教育部門更關注利用古詩詞來培養學生家國情懷、提高道德思想、升華人文素質。新課程改革進程中,增加了古詩詞在語文課本上的比重,在選取古詩文類型時,教育部門抓住小學生的心理特征,增加愛國、送別、山水、詠物等各類古詩題材,各個歷史朝代的詩詞或讓讀者體會到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哀傷、或是展現國家自然風采、或是讓讀者體會世間悲歡離合、或是讓讀者體會滄海桑田無奈,古詩詞具有著文筆清新、真實、生動、奔放、意義深遠、引人深思等諸多特點。小學生在豐富多彩的教育資源學習中,可以了解到中華文化的精髓。
一位大學生的獨白:“終于走出古詩詞的‘牢籠’”,回憶起小學學習古詩文,不免“淚兩行”,苦澀難懂的文字在教師簡單講解、全班抄寫詩意、獨自死記硬背的過程中被強行塞到我身邊,我與它勉強熟悉,詩的意境在我們渾渾噩噩的腦袋里只留下一絲痕跡。
教師程序化的教學步驟在古詩詞的教育中體現的淋漓盡致。傳統詩詞講解老五步:一是講解古詩詞的作者背景,二是解釋詩中的難字,三是講解整篇詩詞的意思并抄寫背誦,五是講解這首詩表達了怎樣的含義、最終背誦全文。傳統教學方式使得古詩詞中的意境被破壞,學生不會主動去了解古詩詞,不會有自己的見解,一味的等著教師把會考的知識點“灌進”腦子里,沒有人會考慮它存在多久、存在的意義是什么?倘若不改變,學生會失去思考能力和對古詩詞的興趣,把學習古詩文當作任務來完成。這是全天下學生不喜歡的,是全天下教育工作者無奈的應試教育。
英國道德學家塞繆爾·斯邁爾斯所著的《人生的指責》一書中有言:在生活中,我們不難發現,那些勇敢者總是沖鋒陷陣;高談闊論者則被落在了后面;貪生怕死者則逃之夭夭。的確,我們不能只屈從于言語,言語只能表明我們應該做個什么樣的人,而行動則表明我們到底是個什么樣的人。
小學語文教學中培養人文素養能激發愛國精神、升華道德,提升思想。中華古詩詞種類繁多,具有豐富的內涵,是古代詩人抒發情感的重要載體,難忘的友誼之情、朋友遠去的不舍之情、難忘的離鄉之和伊人遠去的相思之情等這些至真至純的真情流露?!鞍賾鹕硤鏊殍F衣”中男兒征戰沙場的愛國情懷、“我自橫刀向天笑”中自我無敵的浩然正氣與不懼天下的大精神、“去留肝膽兩昆侖”中視死如歸的氣概,此等充滿愛國情懷及人文情感的詩篇始終是中華民族的瑰寶,語文老師在教導學生學習古詩文時用此境界熏陶學生,以達到提升學生人文素質的目的。
在歷史文化這幅巨大的畫卷中,古詩詞必是其畫龍點睛的一筆,在畫中栩栩如生,在天空展翅翱翔。本文以南京一校某年級為背景,創新“古詩詞吟誦+歌舞”教學模式,促進小學生文學素養提升。我們知道古詩詞是以吟唱的方式口口相傳,具有代表性的當屬柳永作詞作曲的《望海潮·東南形勝》,此詞一方面贊揚了杭州風景清秀美麗、商業繁華富饒,一方面更是夸贊當地官府治理有方,全詩押韻以及平仄都比較一致,讀起來朗朗上口,吟唱時可以感知其中優美的旋律。在歷史的長河中此種古詩詞的詩句雖然流傳下來但其中的小調卻遺失了,不免成為一大遺憾。當前教育部門提出認真學習古詩文的倡議,讓“古詩詞吟誦+歌舞”重新煥發生機,通過“古詩詞吟誦+歌舞”方式認真體會中華民族的瑰寶。通過“古詩詞吟誦+歌舞”新教法,學生們在舞蹈誦讀中能更加體會到詩人所表達的情感,仿佛身臨其境,學生們通過舞蹈肆意表現自己的神采,通過吟誦體現自己的自信,同時也使班級里其樂融融。

沈陽市南京街第一小學利用“古詩詞吟誦+歌舞”教學模式,編排古詩詞新唱舞蹈《墨梅》,學生們仿佛自己就是一株墨梅,不求人夸,只愿給人間留下清香。又如師生自編自導的古詩詞《采薇》,通過吟誦與歌舞的形式,體現征夫在戰后回鄉過程中饑渴難耐,回想起以前無數次的登高望歸,心中不免生出萬千滋味。
“古詩詞吟誦+歌舞”新教改,將詩人的意境、所處的環境淋漓盡致、一覽無余地表現出來。通過創新“古詩詞吟誦+歌舞”的詩詞表現形式,再提高小學生的自我學習能力的同時,也提升小學生對學習古詩文的興趣;通過一次次誦讀,小學生對古詩詞內容“信手拈來”,通過一次次舞蹈,小學生在體會詩人意境的同時,還可以提高身體素質,在演出時更可以提高心里素質,可謂是百利而無一害。
在教育改革創新的新時代要求下,在文化育人的強時代要求下,教師要注重人文教育,創新教學模式,開放教學思維,大膽嘗試新思路新方法,將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精髓傳承下來,通過形式新穎、適應性強的全新表現形式,提升學校文化育人的倍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