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思伊
此次采訪關于養豬產業的題目,在湖南,我看到很多令人感到樂觀的數據和現象。比如,某市已經提前完成了2019年的生豬出欄任務,某市的領導干部每天在各部門間上下跑動,某縣從縣財政擠出多少資金用于鼓勵規?;N豬場,等等。
但事情還有另一面。采訪完某縣一個養殖戶之后,他突然壓低聲音對我說:“其實,我們養殖戶還是難?!彼雌饋碛锌陔y言的樣子,后來才說,以前環保方面查得嚴,今天督察,明天整改,這邊剛上了個五百萬的環保設備,明天就收到禁養區內全部清退的通知,縣里的畜牧干部和他說這是“功能性退出”,但是他完全不明白什么叫“功能性”。
而這位養殖戶最擔心的則是:前幾天還因為環保要求關停豬場,現在又鼓勵復產,讓多建豬場,建完之后,萬一明天再關停怎么辦?這樣的心理在養殖戶間非常普遍。
非洲豬瘟之后,國家生豬保供的政策下達,壓力層層傳導到地方,各地政府的確積極響應,但這只是迫于考核壓力,和環保督察下各地積極整改的動因一樣?;鶎拥沫h保干部接到很多關于豬場的環保舉報,他們知道很多是惡意舉報,內心很同情養殖戶,但仍要鐵面無情。一個干部抱怨,大半夜就讓一家豬場24小時內搬走,幾千頭豬要怎么辦?臨時找地方根本找不到。一個基層干部說,養豬現在是政治任務了,但是以前環保也是政治任務。
面對生豬出欄的任務,是養殖戶信心不足嗎?其實,對豬瘟復發的擔憂和對疫苗的渴求只是表象,真正的信心不足來自他們內心對政策反復搖擺的恐懼,這需要科學決策,讓養殖戶真正放心。

44/2019 總第926期
@李樹源:要提升“環保養豬”,就要切忌用一個傾向掩蓋另一個傾向,確保養豬業健康正常穩定發展。
中國新聞周刊編輯部微博
http://weibo.com/inewsweek
《中國新聞周刊》? 官方微博
http://weibo.com/chinanewsweek
文化是在不斷演變的,每個時代都有每個時代的流行符號,“漢服熱”與其說是復興,不如說是復古,而且復的還是士大夫階層的古,平民階層的審美就看不到。文化傳承,古為今用,何必只是復古?(@清明慕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