仇廣宇

圖/IC
“我被家暴了!”
11月25日是“國際反家暴日”,仿妝博主宇芽選擇在這一天上傳的一段監控視頻引起全網震驚:視頻中,她為了躲避打人的男友逃進電梯后又被殘忍拖出,毫無尊嚴。打人的沱沱是重慶文藝圈知名的插畫師,沱沱的前妻、前女友和學生也在記錄視頻中站出來指證他的暴力行為。11月27日,沱沱被重慶江北區公安機關行政拘留20日。
12月1日,“瘋狂英語”創始人李陽的妻子Kim發微博稱原諒曾施暴并被自己告上法庭的丈夫。她強調,原諒的意思并非是對家暴的容忍,也不意味著家暴者可以逃脫法律或社會后果。“如果李陽面對這個后果,他一定能夠早一點理解家庭暴力不是一件小事”。
兩件事先后發生,有人為宇芽的不作為嘆息:已經發生過5次暴力行為,為何拖到現在才報警?還有人認為Kim的原諒做出了錯誤的表率,特別Kim還曾是起訴婚內家暴行為的先行者之一,她的發言就更讓一些人感到錯愕。
這些受害者的事件告訴我們的是什么?在戀愛婚姻這種極其緊密、水乳交融的人際關系中,如何運用法律去維持邊界,去維護個體的利益?如何讓后來者吸取教訓,不再沉默?
親密伴侶絕大多數都是共同生活的人,這就意味著向對方交出絕大部分的隱私和生活空間,而在這種情況下引發的矛盾和暴力往往讓外人不好介入。無論是在奉行“清官難斷家務事”思想的儒家文化國家,還是在注重個人隱私的西方國家,家暴都是難解的問題。
2018年年底,《人民日報》官方微博發布全國婦聯和國家統計局的調查數據,中國男性受到家暴的比例達到19.9%,女性為22.9%,也就是說無論男女,在中國都有1/5左右的人遭受家暴。法國2012~2018年生活環境與安全調查數據顯示,法國18歲到75歲的女性中,一年中受到現任或前任配偶至少一次暴力侵害或性侵的人數高達21.9萬人。
2016年3月1日起,《反家庭暴力法》正式施行。但這僅僅是個開始,后續問題依然嚴峻。中華女子學院教授孫曉梅指出,該法的一些具體內容缺乏可操作性。“一些警察在處理家庭暴力案件中,習慣性將家暴認定為‘家務事,多數采取調解勸和的方式,出具家暴告誡書后未采取其他措施,使得家暴又進入周期”。
也正因厘清這類關系的困難,法律對個人權利的維護才更顯得重要。2019年11月,最高法在答復全國人大建議時透露:將進一步加強家庭暴力的界定、舉證責任分配的調查研究,并待條件時機成熟,適時出臺相應的司法解釋。最高法同時指出,家庭暴力確實存在“認定難、舉證難、獲得賠償難、人身安全保護令申請難、爭取撫養權難”等問題。也有律師建議,未來應該為家庭暴力單獨設置罪名。
宇芽和Kim等受害者選擇將自己的隱私暴露出來,最大價值是能夠促進對“家暴”這一公共話題的推動。人類情感是復雜的,家暴受害者或許會遲疑,會在對簿公堂后選擇原諒,這都是私德、是家務。但學會用法律武器保護情感關系、維護個人邊界,才是更加重要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