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永
當地時間11月29日,英國倫敦,一名男子在市中心倫敦橋附近持刀襲擊路人,致兩死三傷,行兇者被警方當場擊斃。隨后,倫敦警方將這一事件定性為恐怖襲擊。
而就在兩年半前,同樣在倫敦橋,也發生過一起恐怖襲擊。襲擊者駕駛一輛白色貨車,遇人便撞,造成7人死亡、48人受傷。
相似的是,兩次襲擊都發生在英國選舉前夕。上一次距離選舉一周,這次則還有兩周,襲擊者借重大事件宣示存在的意味明顯。
與以往恐襲不同的是,這一次的襲擊者是個“熟人”——2010年,包括此次的襲擊者烏斯曼·汗在內的9人,企圖對倫敦交易所、大本鐘和威斯敏斯特大教堂發動爆炸襲擊。計劃襲擊的目標還包括圣保羅大教堂的主教,兩位猶太教人士,以及時任倫敦市長、英國現任首相鮑里斯·約翰遜。另外,他們還密謀在巴基斯坦設立恐怖分子軍事訓練營。
烏斯曼·汗最終被判16年監禁。但根據英國法律“自動有條件釋放”條款,他在服刑8年后被假釋——這一條款規定,對服刑過半的罪犯,在滿足一定的條件下,可辦理假釋。這個“條件”,主要指即便對囚犯不羈押亦不至于對社會造成危害,以及假釋期間接受相關部門監督。
這一條款制定的初衷在于控制監獄人口,但在執行過程中有把關不嚴等嫌疑。根據英國司法部今年10月發布的一份報告,2018年,英國有92%被判處立即監禁的囚犯,在服刑過半后被有條件釋放。

12月1日,法醫在發生恐怖襲擊事件的英國倫敦橋上進行調查。圖/新華
此次事件的襲擊者烏斯曼·汗可為這一法律的濫用提供一個注腳。這是一個受恐怖主義思想影響至深、推崇基地組織、在恐襲上有巨大野心,且很難通過幾年服刑讓其改變的人。對于這一點,負責其案件的檢方和法官都印象深刻。
檢方稱其為“更嚴重的圣戰分子”。法官則稱,“這一罪犯即使經過漫長的監禁,也是這樣一個重大的風險。”鑒于“此人的恐怖主義計劃是嚴重而長期的,可能會對公眾造成持續威脅”,法官建議只要他對公共安全構成威脅,監獄部門就不要釋放他。
但監獄系統顯然沒有聽從這些建議。按照英國相關規定,囚犯的假釋由假釋委員會提出,相關要求由囚犯管理部門人員擬定。但英國假釋委員會表示,該委員會并未參與提前釋放烏斯曼·汗的相關工作。
這就意味著,在烏斯曼·汗被釋放時,英國沒有一個政府部門對其是否仍抱有恐怖主義思想進行判定。英國工黨領袖科爾賓說,他想確切知道,襲擊者在獲釋之前做了哪些心理評估。
恐襲發生后,英國首相約翰遜將責任怪罪在引入這一法律條款的工黨頭上。他說自己如果勝選,將了結情節嚴重罪犯可自動獲釋的做法,并規定犯有嚴重恐怖主義罪行的罪犯應至少服刑14年。
但也有人質疑約翰遜此舉是用恐襲為自己拉票。劍橋大學法律和犯罪學畢業生杰克·梅里特是恐襲事件兩名死者之一。他的父親大衛12月1日表示,我們要怪罪的不是寬大政策,要怪就怪被破壞的假釋系統,“他們應該在囚犯被釋放和參加活動時,有效地監控和監管才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