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孝明

大架與小架
太極拳有大小架之分。現在流行的陳氏和楊氏太極拳是大架,武氏和孫氏太極拳為小架。架子大小主要指風格而言,不在于修煉時架子的高低。太極拳的大小架,類似于書法藝術中的顏體和歐體楷書。
太極拳大小架氣韻、風格不同。氣韻、風格是太極拳不變的成分,是它們的個性。太極拳不管大小架,呼吸、要領都講究“虛領頂勁,氣沉丹田”,都以中宮為內修的要點,這是所有太極拳的共性。共性是太極拳之所以為拳者,也使大架和小架都具有“內固精神,外示安逸”的特點。內固精神和外示安逸,是太極拳氣韻、風格的兩個方面。太極拳修煉在呼吸上要氣沉丹田,在心理上要先在心、后在身,要刻刻留心,在氣勢上要斂入脊骨。這三者都是內在的修為,其結果自然顯示出內固精神。這也是精神于內在空間的要求。而神舒體靜,是內在精神于外在空間的顯示。
大架好還是小架好?這要看修煉者的氣質和自身條件如何,其中也有人的審美趣味,并不是大小架哪個好的問題。傳統太極拳提倡專一,選擇其中一種,以正確的方法認真修煉,必然能夠取得好的成績。初學者不可貪多,即使有一定功底的,在調整練習趣味、選擇修煉項目時,也要注意品種性質的相對接近,否則必然會“枉費功夫貽嘆息”。譬如練陳氏大架,可兼練陳氏小架,可兼練楊氏大架,或從楊氏大架入手再轉練陳氏大架。如練陳氏小架,則不宜兼練楊氏大架,因為二者架子大小之間的矛盾比較突出。如此等等,不一而足,總不如專一為妙。
新架與老架
“喝了陳溝水,就能踢踢腿。”其實,去陳溝喝水的人,恐怕要喝上一陣子才能踢踢腿。武術運動是農業社會的文化,直至今天武術運動的主要社會基礎仍然是與農業社會文化有關的群落。家族之間傳授是陳氏太極拳的典型特征,農業社會的穩定性,是使陳氏太極拳多少年來一直保持不變的環境條件。自1928年陳氏十七世陳發科走出中原一隅到北京公開授徒以后,陳氏太極拳的風格即迅速發生變化。且不說在外姓人那里發生的變化,陳發科自己就為陳氏老架拳豐富了不少內容。到了陳氏十八世陳照奎,一路大架和二路炮捶簡直可以說是五彩繽紛了。這是陳氏太極拳由質而文的變化過程。陳氏太極拳這些變化是形式的,不是義理的,懶扎衣還是懶扎衣,掩手肱捶還是掩手肱捶,動作中都不脫離柔中寓剛和松活彈抖等,這是陳氏太極拳不變的成分。在此之前,陳氏太極拳在家族內部變化緩慢。從十九世紀前半葉十四世陳有本、陳有恒創新架,到陳發科晚年定式大架,這兩次變動間隔了一百余年。新架原來是式樣變化,還是大架。當新架在動作上進一步向中宮收緊時,便成了小架。拳式變化時間有先有后,有新老之稱。那么,新架進一步變化又該怎么稱呼呢?總不能叫新新架吧?風格在空間上的變化,可以有大小之稱。如果不是大小之間的變化,又該怎樣稱呢?陳發科晚年定式的大架,陳照奎所創的大架,都是在老架、大架基礎之上的變化。這種變化是新的,我們可以說它是新架。由于它們還都是大架,稱它們為大架仍然正確。如果拳勢再往小架方向演變,又該怎樣進行名稱定位呢?把陳氏老架太極拳叫作老架一點沒錯,據說它已流傳了幾百年,能不算老嗎?可以把這個名稱定位固化下來。把變化了的架子叫新架則有問題,楊氏太極拳源于陳氏,吳氏太極拳源于楊氏,楊、陳氏又曾對武氏太極拳產生過影響,孫氏太極拳又受武氏影響,它們是新架還是老架呢?
太極拳架“大小”“新老”等,在時空觀念上變化不定,筆者以為作為太極拳名稱定位不易確切把握,不具有穩定性。以新、老架作為名稱定位的情況,在節奏緩慢、生產方式單一的農業社會某一時段內可行,但在思想活躍、科學文化日新月異的現代化社會里則不行。
高架與低架
人們在社會生活中,掌握和學習一切實際的知識技能都要受到能力與動機的限制。修煉太極拳也是如此。
八卦掌分上、中、下三種練法,通稱三盤練法。上盤的練法是身體直立,中盤的練法是兩腿微蹲,下盤練法適宜較慢的速度,甚至是越慢越好。上、中盤練法是技術性功力練習,下盤練法是力量性功力練習。雖然太極拳沒有三盤姿勢練習的說法,但無論是大架或小架,也無論是陳、楊、武、吳、孫氏各種太極拳,都可以用高中低三盤練法進行練習,事實上許多人也正是不自覺地在運用這三種方法進行練習。上盤是高架子,中盤為中架子,下盤為低架子。架子高低不是八卦掌所獨有,更不是太極拳所獨有,筆者以為不能以此界定作為某一太極拳的名稱定位。
中高架子好還是低架子好呢?要以修煉者自身生理條件和修煉目的而定。太極拳修煉者年齡、能力天賦、練拳動機等不同,拳架高低就有不同意義。界定拳架高低的適宜性、可變性成分很多,不能一概而論。
傳統武術重意不重形,是重在打意。前人說修煉太極拳“不徒作技藝之末”,是說不單一追求打,“技藝之末”即是打。修煉太極拳時,盤架子的反復性和身心內外的要求,很像求道者長年累月的靜默修行,又近似武當道教內煉金丹的功法,把練太極拳說成是修煉是言之有據的。不言而喻,傳統太極拳是能夠作為技擊格斗的武技,是可以使人“益壽延年不老春”的“秘方”,也是可以滿足人們超越現實精神價值需要的技藝。傳統太極拳是內在的修為,就像家常事一樣平淡。中高架子運動量比低架子小,能夠長達100分鐘持續不間斷反復練習,外觀平淡簡易,很多人都能做到,具有普遍意義。中高架所具有的平淡趣味像老子所說的道,“淡乎其平味”。平淡的東西沒有驚險性,缺乏現代審美趣味。傳統太極拳的審美趣味,是傳統內在的氣韻生動之美,與現代審美趣味很不一樣,現代人多不以此為美。
練低架子時,下肢需要有較大的支撐力量。初學者勉強練低架子時,往往易犯上身前俯、低頭彎腰的毛病,有的人甚至終身難改,違背了立身中正、虛領頂勁的基本要求。低架子運動量大,造成下肢吃力大,拳架功夫不夠的人不可能實現節節貫穿,易導致上身難以放松,這往往又導致上身和面部的不自然,外行人還以為這樣是精神抖擻,其實違背了氣斂入骨、中正安舒的基本要求。上身緊張還易使呼吸不暢,逆腹式呼吸本不是生理的自然呼吸,在上肢緊張狀態下就更加難以隨勢運氣。不能隨勢運氣,則不能氣沉丹田,更談不上“氣遍身軀不稍滯”“腹內松靜氣騰然”。大運動量的低架子,往往一遍下來演練者就已氣喘吁吁,因此不適宜長時間練習?!帮h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大運動量的低架子和快速度的打架子所需要的生理條件,使低架子和快架子不具備運動形式的長期性,因此也缺乏廣泛的適應性。
傳統太極拳修煉還有進行散手技擊的內容,步幅是否拉大、腿是否控高就不十分重要。“動急則急應,動緩則緩隨”,在瞬息萬變的技擊格斗中,容不得雙方把腿緩緩抬高?!坝猛热痔摗?,腿抬得過高反而容易讓對手得機得勢。傳統太極拳把盤架子只當作修煉的一部分,可以高練也可以低練,低架子是增長下肢力量的輔助性修煉。馮志強先生以為低架子容易截氣,不主張把架子練得過低。低架子宜慢不易快,在散打技擊中僅慢練則不可能取勝。中高架既適宜快練慢練,也適宜養生、散打技擊。西方的拳擊訓練就沒有很多低姿勢,格斗也很少會在低姿勢下進行。傳統太極拳對于人的體能分配就像金字塔一樣,是個穩固直立的三角形,站樁、低架子都是為了達到下盤穩固的目的。
低架子表現空間大,高架子表現空間小。表演的拳架適宜用低架,修煉的拳架適宜用中高架。太極拳在很低姿勢中進行的動作并不多,把架子拉低主要是靠把身體的重心極力接近地面,仆步、跌叉是低架子的極限。低架子的反向是高抬腿,低架勢動作與高抬腿動作相映成趣。高抬腿的極限是“朝天蹬”,是難度較大的動作,也有較高的造型審美趣味。競賽套路架子拉得很低,腿控得很高,高不拔根,低不松懈,要把身體的韌帶拉得很開,這樣才能不背離太極拳規范化要求。
太極拳低架子運動量大,不能隨心所欲地要快就快、要慢就慢,否則難以自由發揮。太極拳修煉是修煉心靜,是自我超度,也是超度眾生。傳統太極拳在過去,只是少數導引養生修煉者的運動?,F在,太極拳是大多數人的健身手段。
(編輯/劉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