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成
學太極拳的人,在談到對肩肘的要求時,總是有人說“沉肩墜肘”,也有人說“松肩墜肘”。各家太極拳對肘的要求是一致的,但對肩的說法就不同了,到底哪個更準確呢?
從《太極全書》的諸家拳照中可以看出,有些拳式肩不但沒沉,反而抬得很高,可見“沉肩”之說的表達是不確切的。
陳鑫先生在談到對肩的要求時說:“打拳運動全在手領,轉關全在松肩,功久則肩之甲縫自開,不能勉強,左右肩松不下則轉關不靈,且松肩不是亸肩,骨節開則肩自松下……此處一開,則全胳膊之往來伸屈,如風吹楊柳,天機動蕩,活潑潑地毫無滯機,皆系于此。”陳鑫先生明確指出,松肩不是亸肩,“亸”是下垂之意。楊澄甫先生曾說:“沉肩,松開下沉也。”楊先生也說的是松肩。
我隨恩師洪均生先生學拳時,老師常說“把肩的筋松開”,為達到松肩的目的,又教了我松肩的方法。通過多年練拳的體會,我認為“松肩墜肘”意義表達全面,“沉肩”是松肩的一種表現形式,“松肩”是沉肩要達到的目的。
通過練習,我們可以體會到只有把肩松開,氣血才容易達到肢體末梢,更好地發運微循環,達到健身、增強功力之目的,做到“行氣如九曲回腸,無微不至”。
松肩按方位,可分前、后、左、右、上、下。“仰之則彌高,俯之則彌深”,通過上、下松肩來實現;“進之則愈長,退之則愈促”,則是由前、左、右、后松肩來實現的。當然,在使用中還有身法、步法、手法諸因素。
我們再看“沉肩”在太極八法中的運用。
1.兩人順步站,對方右手握我右腕,左手置于我右小臂處,用力前按;我受力,若肩緊,則轉動不靈,就會被按出。此時,我給對方一個掤勁,沉肩并降低重心,腰左轉便可化解對方來力,略進右步,對方即可被掤出后跌。
2.兩人順步站,對方右手握我右腕,左手置于我肘關節處,向其后捋我;我松肩略前隨一點,上步用擠肘靠法將對方打出。對方為破解我之招法,常用肘填在我肩下,使我肩上聳,再用肘或靠法將我擊倒;我隨勢肩上松,身左轉,用左肘猛擊對方后背。
3.對方雙手分別抓我右腕、右肘,向我身后擰別,欲將我制住。一般的解法是,我左轉身,用左手托擊對方下頦。其實在對方向我身后擰轉之際,我略右轉,肩向后松,以肩為軸,手臂向后、向上畫圈,利用轉動拿住對方的兩手,左手隨勢再采拿住對方的右掌,使對方跪伏在地。
從上面的例子我們可以看出,“松肩”始終貫穿在八法之中,而“沉肩”則是松肩的一種形式——下松肩,因而筆者以為“松肩墜肘”的說法是準確的。
(編輯/劉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