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貴州日報當代融媒體記者 / 劉義

火龍果豐收。(郭澤玉 / 攝)

蘋果豐收。(劉朝富/攝)
秋季正是收獲薏仁米的季節,在興仁市下山鎮民族村,薏仁米種植地里呈現一片火熱的豐收場景,一株株薏仁米長勢喜人,稻穗粒粒飽滿。“嘭……嘭……”不少農民正在地里收割、撻斗……大家有說有笑,邊勞作邊聊天,臉上洋溢著幸福喜悅的笑容。
“今年市場價格比往年漲了不少,干起活來更有勁了。”村民季德兆說,今年他家種了10 畝左右薏仁米,按照當前的市場收購價,預計能收入1 萬余元。
薏仁米適合在海拔2000米以下的地區種植,是藥食兩用價值較高的雜糧,在興仁已有上千年的種植歷史。近年來,興仁市緊扣按時打贏脫貧攻堅戰的目標任務,把薏仁米作為“一縣一業”主導產業發展。目前全市種植薏仁米農戶達5 萬余戶19萬多人,薏仁米加工貿易企業560 余家,從事加工、銷售人數近2 萬人,年加工能力40 萬噸,綜合年產值50億元以上。薏仁米已經成為興仁市決戰脫貧攻堅、決勝全面小康的大產業。
和薏仁米產業跨越式發展一樣,茶產業、精品水果產業、食用菌產業、油茶產業等山地特色高效農業在黔西南州不斷發展壯大,讓這片物華天寶之地處處迸發出勃勃的生機,處處孕育著收獲的希望。
近年來,黔西南州農業產業建設緊緊圍繞“山地、生態、高效”特色,持續吹響脫貧攻堅號角,全面發動春季攻勢、夏秋決戰和冬季充電等助力產業發展。全州圍繞調減低效籽粒玉米150 萬畝以及500 畝以上壩區產業結構調整目標,結合區域特色和資源稟賦,大力發展茶葉、食用菌、蔬菜(含辣椒)、精品果業、中藥材(含石斛)、生態畜禽、生態漁業、薏仁、油茶、烤煙十大產業,實施“退一進十”“四化培訓”“三改四種”“合作社+”、龍頭企業“壩區招商”、農產品銷售“泉涌十進”“五全促三變”“五帶”8項工程,牢牢把握農村產業革命“八要素”,扎實推進農業產業結構調整,來一場振興農村經濟的深刻的產業革命正不斷向縱深推進。目前全州實現蔬菜產業100 余萬畝、茶產業(含油茶)80 余萬畝、中藥材產業60 余萬畝、精品果業80 余萬畝、特色糧食90 萬畝,到明年將實現“五個百萬畝”目標。
素有“中國茶鄉”“世界茶源”美譽的黔西南,產茶歷史悠久,茶文化源遠流長。通過加大資金投入力度、擴大種植規模、提高加工工藝、提升產量產值,該州茶葉產業化效益實現快速增長。全州茶園種植面積達45 萬畝,投產面積28.1 萬畝,茶葉總產量1.52 萬噸,產值10.01 億元;涉茶人數14.33 萬人,其中貧困人口2.24 萬人,已脫貧0.726 萬人,按每人增收1174 元計算,茶農增收約1.68 億元。
望謨縣郊納鎮八步村茶農王春望有30 余畝茶園,依托“龍頭企業+基地+農戶”的組織方式,王春望收入節節高。依托八步古茶資源,望謨縣積極打造“中國紫茶之鄉”,加大茶苗培育和茶基地建設,預計兩年內全縣擴種八步茶2 萬畝。
興義市規劃打造茶葉、烤煙等“兩葉兩果一業一園百花”產業帶,沉寂多年的“大紅袍”“海子梨”等有口皆碑的好產業好品牌再度被喚醒。

葡萄豐收。(劉朝富/攝)

百香果豐收。(劉朝富/攝)
普安縣依托高山古茶資源優勢,持續做強做大“普安紅”品牌,實現茶農穩定增收。
…………
如今,茶產業已是黔西南州貧困山區農民脫貧增收的重要產業,80%以上茶園都是在貧困鄉。在探索多種形式利益聯結機制上,全州各地大多采取入股分紅、“公司+合作社+農戶”和解決貧困戶就業的經營模式,輻射帶動周邊貧困戶致富。作為助農增收的示范性茶企,普安富洪茶葉公司采取“公司+合作社+農戶”的組織方式,輻射帶動了普安縣江西坡、白沙4 個鄉鎮1000 多戶農戶和40 多家合作社建設茶園2 萬余畝,其中貧困戶117 戶,公司收購茶青的價格均比市場價每斤高0.2 元,今年貧困戶僅銷售茶青人均收入達4000 元,高的突破1 萬元,茶產業已成為當地農戶穩定的收入來源。
同時,黔西南州大力發展食用菌產業有著得天獨厚優勢,食用菌這種產量高、效益好、致富快、帶動力強的生態綠色產業已在全州各地落戶。安龍縣按照“以穩促搬,以產帶遷,先產后遷”的思路,將食用菌產業園區建設和脫貧攻堅緊密結合,把食用菌產業作為脫貧攻堅的主打產業,積極鼓勵和支持貧困戶和外出青年返鄉創業發展食用菌產業。探索建立了“1210”脫貧模式,即一戶貧困戶到園區種植2 個大棚,兩年可實現收入10 萬元。
發展食用菌,黔西南具備幾大優勢:氣候涼爽濕潤、夏無炎熱冬無嚴寒,氣候條件適宜發展食用菌產業,是中國食用菌產業的黃金地帶。生態環境優良,原料資源豐富,好山好水可以生產出消費者喜愛的原生態綠色食品。
得益于食用菌產業的持續培育,截至2019 年7 月底,全州食用菌累計種植面積3.59 億棒(萬畝),主要分布在安龍、義龍、興義、普安等地,菌菇品種主要有香菇、姬松茸、竹蓀、羊肚菌等,主要銷往省內和廣東、云南、四川等地。
深秋時節,走進巖架鎮洛王村,村邊北盤江兩岸的山坡已被一片片翠綠的糯米蕉林覆蓋,江風拂過,寬大的枝葉嘩嘩作響。糯米蕉,是冊亨一帶原產地一種香蕉的稱呼,因其味帶有糯米的清香而得名。
2016 年,冊亨縣巖架鎮黨委、政府結合巖架土地氣候資源優勢,大規模推動香蕉種植,并提出“村黨支部+農民專業合作社+精準扶貧戶+山地農業示范園區”的產業發展模式,許多農戶們看準機遇紛紛加入到種蕉大軍中來,實現了貧困戶香蕉產業全覆蓋。2017 年,冊亨縣探索出了“黨建+產業+電商”發展之路,搭乘大數據電商,冊亨香蕉曾創下44 分鐘銷售3 萬件共9 萬斤的記錄,有力助推了“黔貨出山”。
金黃的香蕉、翠綠的獼猴桃、紅紅的火龍果……金州大地上瓜果飄香,到處是斑斕的秋實。據了解,黔西南州在決勝脫貧攻堅中大力推動精品水果產業發展,截至2019 年7 月底,全州精品水果種植面積達到82.4萬畝,“小果子”成為了脫貧致富的“大產業”。
多年耕耘結碩果。眼下,黔西南州“兩江一河”立體生態經濟帶加快建設,扶貧產業已形成“一縣一業、一鄉一特、一村一品”的發展新格局,茶葉、食用菌、中藥材、精品水果等十大特色產業,形成全產業鏈發展態勢,推動產業鏈接到村,項目覆蓋到戶,帶動20 多萬貧困人口脫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