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吳迪
我國各族人民的紡織生產實踐,起源很早,范圍很廣,對人民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影響很深。因此,古代紡織相關的文字資料十分豐富,在我中華民族文化中處在特殊的地位。在漢族語文中,有大量的文字和詞匯與紡織生產有關。如在已經發現的甲骨文中,“糸”旁的字有100多個。東漢人編的《說文解字》中所收,“糸”旁的字有267個,還有“巾”字旁的、“衣”字旁的等等,都直接間接與紡織有關。這些字反映了在它初次出現之前已經普遍存在的紡織生產實踐和成果。其中有些古字當今已十分罕見,甚至電腦智能軟件也無法識別,但是卻生動地反映出我國紡織初起、形成和發展時期的面貌。
我們的祖先最早掌握的紡織技術是利用麻類纖維,時間可以上溯到距今5000年左右。
葛纖維的利用很早,有野生的和人工種植的?!对娊洝分猩婕暗礁鸬牟杉图徔椀木陀袔资幹?。古代稱細葛布為絺(音止),粗葛布為绤(音系)。為了保證織衣制履所需的葛纖維的供應,周代特設專門官職叫“掌葛”,專門負責葛的采集和種植。隋唐之后葛的應用日漸衰落,唐代詩人李白《黃葛》詩中有趣地提到:“黃葛生洛溪……采緝作絺绤;……此物雖過時,是妾手中跡?!焙髞砥涞匚恢饾u被麻所替代。我國很早開始出現人工種植的大麻,稱為枲(音喜),或指大麻的雄株,到商周兩代已經非常普遍。魏晉南北朝時期,戰爭頻繁,當時軍隊的服裝大部分是麻布,因而封建王朝的當政者對之較為重視。隋唐時,大麻生產遍及黃河、長江中下游和新疆,人們已掌握了鑒別麻皮質量的新方法,并按照新方法進行收麻,使得大麻纖維的質量大有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