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來,濱州市濱城區在加大對外招才引智的基礎上,著重突出人才整體效能發揮,出臺了《濱城區優秀本土人才評選管理激勵辦法》,積極構建“專業化選、制度化管、精準化育、差異化獎、實效化用”的本土人才“五化”培育機制,著力提升本土人才核心競爭力,培養造就了一支“創新發展能力強、區域競爭能力強、社會責任感強”的優秀本土人才隊伍。
評選突出專業化,充實本土人才智庫。進一步改進本土人才評選制度、標準和方式,實行“三步走”。一是人才評價制度更規范。建立“1+X”濱城英才評選制度,由區委統一制定評選指導辦法,人社、農業、民政等多個主管部門細化完善評選細則,著重突出人才創新創造能力、示范帶動作用和成長潛力提升。二是人才評選標準更合理。聚焦技能帶動、科技創新、促進行業發展等評選原則,打破“唯論文、唯職稱、唯學歷、唯獎項”的人才評價壁壘,促進更多優秀本土人才脫穎而出。三是人才評選方式更科學。注重同行業領域認可度和專業技能素養評價,探索引入“第三方”參與評選,吸納行業內專家教授和往屆優秀高層次人才進入評選委員會,評委會成員“第三方”比例達到60%。2018年初,全區共評選“濱城英才”68人,進一步充實了濱城“本土人才智庫”。
管理突出制度化,加強本土人才跟蹤問效。印發《關于對優秀本土人才實行實績備案管理的方案》,建立“年初承諾、年內踐諾、年底評諾”的實績備案管理機制,強化正向激勵和壓力倒逼。年初,組織管理期內優秀本土人才結合自身實際,圍繞科技創新、技術升級、服務經濟社會發展以及自身素質提升等方面,開展年度目標承諾。年內,通過日常調度、季度督導和半年考核,及時掌握承諾事項進展情況和遇到的問題,主動協調解決。年底,結合公開述職、民主評議、實地考察等方式,對優秀本土人才履職踐諾情況進行考核定級。
培育突出精準化,提升本土人才區域競爭力。聚焦新舊動能轉換重大工程和鄉村振興戰略,抓重點、補短板,不斷強化本土人才專業技術、職業技能補給更新和本土人才創新創業政策扶持。一是實施人才“領頭雁工程”。一方面,以“自愿、實效、延續”為原則,根據企業家實際需求制定培訓方案,實現“高成長型”企業家培訓班常態化、制度化,先后組織65名企業家赴清華大學、中國人民大學開展高端培訓。另一方面,對接高等院校專家教授,為企業聘任“創新導師”,搭建精準指導平臺,為新舊動能轉換提供智力支撐。二是實施人才創業“撫育工程”。免費為初始創業人才提供創業場地,設立不少于3億元的投資基金,集聚創新力量,加快培育新動能。2018年以來,已為軍民融合科技產業園氮化鋁項目免費提供3000余平方米辦公和實驗場地、500余平方米專家公寓以及300余萬元的項目扶持資金,為人工智能產教融合項目免費提供2600平方米辦公和實驗場地。三是設立人才服務專員。開辟人才創新創業服務窗口,為高層次人才在政策咨詢、待遇落實、人文關懷、創新創業等方面提供“保姆式”服務。同時,在申報高層次人才稱號和重點人才載體時提供“一對一”服務。
獎補突出差異化,優化本土人才發展環境。按照“即認定、即發放”原則,落實《關于實施“智匯濱城”工程 促進人才強區十二條意見》政策獎勵,對管理期內的優秀本土人才,在享受省市獎勵的基礎上,根據年度考核結果,“差異化”落實每人 3000~5000元政府津貼,2018年共落實獎補資金近300萬元。突出“政治引領”,優先推薦優秀人才參評重大人才獎項、勞動模范、“兩代表一委員”等,12名優秀本土人才被推薦為“兩代表一委員”和勞動模范。積極做好黨委聯系服務專家工作,23名區級黨員領導干部結合分管工作和領域,對接優秀本土人才開展結對服務。
使用突出實效化,引導本土人才一線發揮作用。以“強服務、重引領、看實效”原則,促進本土人才作用發揮,助力鄉村振興戰略實施。一是全力推動鄉村人才振興。制定《濱城區推動鄉村人才振興工作方案》,將鄉村人才納入區級人才發展專項資金扶持范圍,吸引各行業優秀青年返鄉下鄉創業,引導各類人才資源向鄉村一線流動。二是助力經濟薄弱村攻堅。2018年以來,選派32名優秀本土人才參加鄉村振興工作隊,奔赴經濟薄弱村,與鄉鎮(街道)和村“兩委”班子成員共謀集體經濟發展“新思路”,助力“雙千工程”實施。三是開展“春風計劃”服務基層活動。通過開展“專家大講堂”“人才服務大集”“田間課堂”等,組織各領域優秀本土人才到社區、農村等基層一線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