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流沙
“怎么能讓職工喝雨水呢?這樣喝壞了職工的身體怎么辦?項目部要馬上整改。”
這是公司工會主席胡云紅到怒江州貢山縣扶貧搬遷點項目部提出的整改意見。她的建議提出后,項目部馬上整改落實,職工終于喝上了干凈的純凈水。
貢山縣扶貧搬遷點條件艱苦,項目部剛進場的時候,建設地飲用水保障困難、施工用電緊張、日用品缺乏,施工點連一條像樣的路都沒有,最后通過爆破的方式修了一條施工便道,但依然滿足不了大車通行的條件,所有大型機械設備、材料需二次甚至三次運輸。因此,后勤保障服務跟不上,職工只能喝雨水,很多農民工兄弟都打起了退堂鼓。
“再難也不能委屈職工,一定要想辦法為他們解決實際困難。”胡云紅說。
事實也正如此,作為云南省首家“雙特雙甲”級資質企業,公司有職工1400名,農民工近6000人,100多個項目分散到全省各地,有的項目甚至涉足到緬甸、老撾等地,如何做好這些職工的服務工作,確實是一個不小的考驗。
為此,公司制定了一系列服務職工措施,凡是工期超過一年的項目,一定要建成“職工驛站”和“農民工業余學校”。
公司在國際工程部緬甸達貢高爾夫度假村項目、香麗高速公路項目、第十七直管部河口縣南部污水處理廠、第十九直管部元蔓項目、第二直管部曲靖項目分別建成了“職工驛站”和“農民工業余學校”。
“職工驛站”配備了各類健身器材和生活用品,把教育服務功能結合起來,此舉深受農民工的歡迎。
有的項目比較偏遠,職工進城體檢不方便,公司還組織醫生進入施工現場為職工體檢。
日常工作中,工會還通過“美篇”“易企秀”“初頁”APP 等新媒體,開展互聯網+工會工作。
一次,胡云紅在新聞上看到緬甸發生豬瘟輿情,她立即通過微信聯系緬甸項目部的工作人員,詢問他們的生活情況,并把預防知識及時通過郵件發送過去。
在積極為職工做好保障服務的同時,公司也加大了“師帶徒”和技能培訓力度。
有的大學生剛進入公司,感到很迷茫,工會就會指定一名師傅為他們提供幫助,讓他們盡快融入公司。
為了增加“師帶徒”的儀式感,每次公司開展“師帶徒”活動都要舉辦一個宣誓儀式,徒弟敬師傅一杯茶,師傅在儀式上宣讀誓詞。儀式結束后,師傅還向徒弟贈送禮物,有的是一本相關專業的書籍,有的是一份精美的小禮物。
公司有一位老職工,他帶了一個老家在州縣上的徒弟,每逢過節的時候,他就把這名徒弟帶回家里,就像一家人一樣親熱。
陳丹梅是公司工會辦主任,她帶過一名來自基層工會的徒弟。現在,這名徒弟雖然調離了工作崗位,但每逢節假日,徒弟都會給她打來問候電話。
我和家人懷著無比感恩的心情,向你們致以誠摯的感謝,衷心感謝你們的慷慨解囊和無私幫助,是你們給我戰勝病魔的勇氣和力量,感謝你們的善行義舉為我的生命助力加油,讓我感受到這個大家庭的溫暖。
病魔無情,人間有愛。
是你們無私的愛讓我看到了曙光和希望,目前,我術后恢復順利,正在鞏固性治療,我一定百倍珍惜這份厚重的情義,爭取早日回到你們身邊。
這是李濤寫給公司的感謝信。
李濤是河口項目部的一名安全員,當時,他的合同剛好到期,就在這個節骨眼上,他突然患上了急性白血病,每天高達萬元的治療費讓他陷入絕望之中。
胡云紅知道這個情況后,立即在公司內發起愛心捐助倡議,短短的幾天時間里,工會就為李濤籌集到17萬元的愛心資金。
經過治療,他已經重返工作崗位,公司和他續簽了勞動合同。
公司人力資源部部長,患上尿毒癥,一直在尋找合適的腎源。今年進行了換腎手術,術后不久,胡云紅去醫院看他。當時,他還住在重癥監護室里,雖然不能說話,但看到胡云紅后,眼淚就流了出來。
有一個農民工身有殘疾,公司為了照顧他,把他安排在庫房上班,工作相對輕松,逢年過節,工會也把他納入慰問對象。
在困難職工的幫扶上,工會及時制定了困難職工精準識別工作方案,組織各基層單位、退管會對現有困難職工進行入戶摸底調查,截止目前公司共有 64 名困難職工,工會對他們進行動態管理,明確責任領導、責任人,有針對性地給予幫扶。
二十一世紀什么最重要?答案是:人才。
為了實施人才項目工程,工會在項目部開展了多項勞動競賽。在第六屆全國職工職業技能大賽砌筑工大賽中,公司第十一直管部農民工賀強與另外兩位選手組成云南代表隊參賽,獲得團體第五名的好成績。
公司不但重視自己的人才培養,而且對職工子女的教育也給予充分重視。
為了達到持續幫扶的目的,公司成立了“愛心助學基金”,只要是困難職工子女,考取大學后都能獲得公司的資助。
李美福是公司的一名職工,愛人在農村,兩個孩子都在上學,全靠他一個人的收入養活一家人,日子過得很艱難。他大女兒考取山東大學時,小兒子還在念高中,他來工會打證明,想為女兒申請助學貸款。
胡云紅告訴他,像他這樣的情況,可以申請公司的“愛心助學金”。在胡云紅的幫助下,李美福的女兒靠“愛心助學金”完成了大學學業。
大學畢業后,李美福的女兒考取了云南大學的研究生,工會還打算繼續對她進行幫扶,她主動提出,不需要工會的幫扶了,她能通過業余打工的方式完成學業。
對李美福女兒的幫扶雖然畫上了句號,但同樣的幫扶又在李美福小兒子身上上演。
在公司,這樣愛心助學的故事很多。
劉翠華是建二代,父母都是公司的員工,父母去世時,她還在念高中。工會知道這個情況后,馬上對她進行幫扶,直到她大學畢業。
畢業之后,她原本有很多選擇,但最終她選擇回到了父母曾經所在的公司。在她心里,這是一個充滿溫暖的集體。
劉偉達是公司的一名困難職工,2016年,他女兒考入大學后,面對入學通知上的學費,劉偉達犯愁了,怎么籌集這一大筆學費呢?
同樣是公司的“愛心助學金”為他解決了難題。
近年來,工會為 17 名困難職工子女每人每月發放600元的生活補貼,資助了11名職工子女、孤兒完成大學學業。
“投之以桑榆,報之以桃李。”
工會為職工辦的一件件好事、一樁樁實事,職工看在眼里,記在心上,凡是工會發出的倡議、組織的活動,職工都踴躍參與。
“建投杯”籃球賽,公司連續4屆獲得男子組冠軍;植樹節,公司組織 102 人到陽宗海開展紀念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 周年植樹活動,并給每棵樹都掛上了簽著自己名字的責任牌。
公司連續多年被評為“全國建筑業AAA級信用企業”“全國施工管理優秀企業”“中國施工管理協會科學技術獎——技術創新先進企業”等眾多國家級榮譽,并入選中國建筑企業500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