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建燕
太原理工大學,山西 晉中 030600
我國經歷了長達幾千年的封建社會,傳統的法律意識的在人們的心里地位較高,人們的法律意識、法律觀念比較薄弱,產生了恥訟的觀念等。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政治、法律、文化等方面有了長足的發展,人們的權利意識、自我保護意識、平等意識、民主意識等現代公民意識得到加強,但是在人民大眾心中,恥訟的觀念仍然存在,主要表現在當人們遇到爭議事件時第一想法仍是是私了,實在沒有辦法的時候,才會走法律途徑。
人們普遍知道法律賦予了自己權利,可是即使有侵犯自己權利的,仍然是按自己的方法解決或者忍氣吞聲,不會選擇法律途徑解決。
由于我國是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社會主義法律占據主導地位,因此我們總體上對法律的態度是積極的,同時通過生活實踐以及普法教育的開展,基本能夠做到尊紀守法。但是對現行法律仍然存在著消極心理,表現在他們對一大部分的法律規范及司法機關保持著不信任態度,認為腐敗的官員就是知法犯法,不信任他們,認為包庇現象嚴重;還有的表現為對違法事件置之不理,持有一種“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態度,即使遇到侵害自己利益的事件,仍然會選擇私了,盡最大可能不走法律途徑。
從上述我國公民法制意識現狀及存在的問題可發現,我國公民法制意識呈現出多方面、多層次的不平衡狀態。一方面,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和法律制度的確立,社會主義法制意識成為占有統治地位的現代化法制意識;另一方面,我國仍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決定了社會主義法律意識與許多非社會主義法律意識混雜在一起,分析造成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有:
我國現在進入新時代,但是仍處于并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經濟發展不平衡,收入差距大,絕大多數人們仍然處于追求經濟發展的階段。
我國從幾千年封建專制社會逐步過渡到現在,經歷了辛亥革命、新文化運動、社會主義革命、建設和改革的漫長過程,這種特殊的歷史環境和某些政策、方針上的失誤和偏差,致使我國公民的法律意識受到了一定影響。
在中華民族的歷史上,儒家思想占據主導地位,對我國的法制產生了極大的影響。如宗法倫理精神滲透形成家族本位的法律思想,并占據中國法制思想的核心。
中國百分之七十的人在農村,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國加強法制建設,制定了許多法律,而在農村,老百姓卻得不到普法教育,因為長時間以來農村的普法教育就是村主任在墻上寫幾句標語。
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意識、法理學等法律基礎課是思想政治教育公共理論課的重要組成部分,承擔著培養學生法律意識、法律思維等的特殊功能。從小學開始設置法律基礎課,將培養學生的法律意識作為教學的首要和最終目標,使學生從小培養法制意識,對于增強我國公民法制意識具有較強的作用。
在當今的互聯網時代,大眾傳媒對人們的影響越來越大,利用大眾傳媒例如廣播、電視、手機等對人們開展法制意識宣傳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是要培養適應和促進社會發展和個人全面發展的個體,因此在當時的時代背景下,面對社會現狀,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提高法制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程度。
在進行普法教育時,切忌搞形式主義,要堅持實事求是的原則,一切從實際出發,理論聯系實際。
今天,我們進入了習近平新時代,社會經濟保持著健康穩定的發展,成為世界第一制造國,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上層建筑對經濟基礎具有反作用,因此要進一步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重慶公交車事件、長生生物疫苗事件等公共安全事件,也突出表明了加強我國公民的法制意識的迫切性,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所說的,“堅持全面依法治國,要‘提高全民族法治素養’。”因此,探索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公民法制意識十分重要和迫切,需要大家的持續努力和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