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如春
前不久,全國老齡工作委員會辦公室、中國老齡協會發布《奮進中的中國老齡事業》,分析了當前我國老齡化的形勢,并指出我國養老產業市場潛在規模不斷擴大,老齡群體的需求正在催生新的經濟形態。如何把握老齡化社會的新機遇,拓展“銀發經濟”的新空間,引發社會關注。
我國是世界上人口老齡化程度比較高的國家之一,老年人口數量最多,老齡化速度最快,應對人口老齡化任務最重。壓力蘊蓄動力,克服了“危”就是“機”。我們既要看到挑戰,更要把握機遇,努力激發老齡化帶來的活力,通過發展壯大養老產業和“銀發經濟”,既解決養老問題,又為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動力。
隨著我國養老產業市場規模的不斷擴大,居家養老、社區養老、機構養老、醫養結合等養老服務體系建設快速發展。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數字技術與養老產業深度融合,催生“智慧養老”“信息化養老”等新模式、“機器人+養老”“新零售+養老”等新服務,將為養老產業注入新動力。
隨著生活觀念的轉變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老年人的消費結構和消費需求發生顯著改變,呈現品質化、多元化、個性化、便利化趨勢,逐漸從生存型走向享受型。國慶黃金周前三天數據顯示,老年群體“健康時尚兩不誤”,做全面體檢、口腔護理、醫美手術的老年人口數量,相比去年增長近兩倍。同時,隨著智能手機和移動支付的普及,老年群體逐漸成為數字化消費的生力軍,用手機消費成為不少老年人的生活方式。老年人不僅在“愛美”“健康”上愿意花錢,在外賣、網購、旅游、娛樂、美食等方面的消費也毫不示弱,表現出強大的消費潛力,為“銀發經濟”的發展打開了想象空間。
養老產業是承載美好的事業,既可以實現經濟價值,也可以體現“與天下兒女共同敬老”的價值關懷。堅持在發展中解決問題,在解決問題中謀求發展,我們就一定能拓展養老產業和“銀發經濟”的新空間。(來源:《人民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