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飛
很多同學覺得寫作文時素材很難找,今天周老師教給大家“以小見大”的寫作方法,這樣輕輕松松就能讓作文不同凡響。
“以小見大”,就是把文章主題濃縮在具體的人、事、物中,從“小”角度展開描寫,使主題既深刻又接地氣,容易被人理解和接納。高明的作者,習慣于保持敏銳的洞察力,捕捉微小的作文素材,表達有價值的主題,傳遞社會正能量。那么,“以小見大”的寫法主要有哪些呢?
“小人物”指在社會上不出名的普通人,他們沒有驚天動地的事跡,在各自的工作崗位上默默耕耘。雖然平凡,但他們才是推動社會進步的主力軍,他們才是我們寫作的主要對象。以小人物折射大主題,要選擇有代表性的小人物,記錄他們的所思所想、所作所為,反映和他們相似的普通人的共同心聲。
顏子慕同學的《十歲與七十歲》,寫了奶奶、媽媽和自己三代人在十歲時的見聞、感受。奶奶十歲時,新中國剛剛成立,奶奶辛勤勞作,干勁十足;媽媽十歲時,正好遇上改革開放,媽媽加入了爭做“四有”新人的熱潮;小作者十歲,恰逢新中國成立七十周年,目睹各行各業飛速發展,豪情滿懷,立志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顏子慕同學和她的奶奶、媽媽都是平凡的小人物,她們身處不同的社會發展時期,是無數中華兒女的代表。同樣是十歲,因為生活的年代不同,她們看到了祖國不一樣的面貌。把這些“不一樣”聯系起來看,我們看到的是祖國正日益強盛;把這些“小人物”聯系起來想,我們能分明地感受到中國人民對祖國的熱愛之情世代傳承,直到永遠……
在普通人的生活中,轟轟烈烈的事情能有多少呢?我們所經歷的,主要是日常生活中平平常常的小事。然而,有些事情看似平淡無奇,一旦把它放到現實社會的大背景中,往往就能從平凡中看出不平凡,從簡單中悟出不簡單。寫好小事情中的“不平凡”與“不簡單”,可以升華文章的主題,引發讀者的思考和共鳴。
李響同學《當世界愛上中國話》一文,記敘了小作者和家人去馬來西亞旅游的經歷。一家人擔心到了當地語言不通,于是做了充分的準備。小作者到了馬來西亞,意外地發現隨處可見中文,更沒想到餐館里的服務員、景點的導游、幫忙指路的當地人都會說漢語。小作者不禁感慨,中文在全世界都有了廣泛的普及,這是因為中國正在變得更加繁榮昌盛。作為學生,更應該好好學習,學好本領,爭取早日實現“中國夢”。
小作者在旅游的過程中,發現了中文正在世界范圍內普及這一現象。接著思考并揭示了現象背后的原因,得出祖國正變得更加繁榮昌盛的結論,抒發了自己強烈的民族自豪感。這篇佳作的誕生,得益于小作者勤觀察、愛思考的習慣,得益于“以小見大”的寫作手法。
小事物,不是指體積小的事物,而是指不起眼的事物。把小事物和為人處世、現實生活聯系起來分析,往往會有意想不到的發現。你的發現,可能是一份情感,可能是一種思想,也可能是一個哲理。如果小事物中蘊含著你想表達的主題,不妨試一試“以小見大”的寫法。只要你把小事物的特點寫充分了,文章的主題自然就明了了。
陳建宇同學《家鄉的路》一文,以家鄉滁河邊上的一條路為線索。這條路先是泥路,后來鋪上石子成了石子路。這條路彎彎曲曲,坑坑洼洼,晴天有灰塵,雨天會積水,行走不便,讓小作者吃夠了苦頭。整治滁河時,圩埂上修了一條平整而寬闊的柏油馬路,給當地人帶來了福音。在全文末尾,小作者動情地總結道:“是的,路在變,越變越寬;家鄉在變,越變越好。”
小作者寫作的目的是反映家鄉的變化,表達對家鄉的熱愛,以及對家鄉美好未來的憧憬。然而,家鄉的變化涉及到衣、食、住、行等多方面內容,一篇習作不可能逐一介紹。于是,小作者采用了“以小見大”的策略,以家鄉的路為“窗口”,讓讀者透過這一扇“窗”感受他的家鄉的巨變以及他對家鄉的情感,收到了“四兩撥千斤”的效果。
采用“以小見大”的寫法,“小”是途徑,“大”才是目的。在寫普通人、平凡事和不起眼的事物時,應當不忘初心,牢記自己想要表達的主題,并用適當的形式表達出來,千萬不能只見“小”不見“大”。主題的表達,可以直接揭示,也可以含蓄委婉,但無論哪種風格,都要力求自然,避免生硬做作。我們來看下面這個例子中,小作者是如何自然地表達主題的。
李理同學在《夢想助我成長》一文中,依次介紹了自己的醫生夢、音樂家夢和教師夢,還分享了自己的心得感悟:“夢想可以有,但是實現夢想得有條件,這個條件就是:學習更多、更豐富的知識并加以運用。只有這樣,才能實現自己的小夢想,進而為國家實現大夢想添磚加瓦。”這一主題,是小作者在聆聽了媽媽談建筑工人的一番話后才領悟到的。寫媽媽的教導很重要,把上文寫夢想的內容和下文寫實現夢想的渠道連接起來了,使小夢想自然過渡到大夢想。
常言道:“一滴水可以折射太陽的光輝。”普通人、平凡事和不起眼的事物猶如“小水滴”,讓每一滴“水”折射出一道思想的“光輝”,去照亮讀者的心靈,是我們應當追求的寫作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