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城市老促會
2018年,山西省運城市老促會聯合13個縣(市、區)老促會,對全市15個鄉(鎮)38個貧困老區村開展了以促進老區產業發展為重點的調研。
調研顯示,全市老區普遍步入了經濟社會發展的快車道,大部分老區村均有了新興產業,初步實現了轉型發展。各縣的老區脫貧攻堅正在穩步推進,不少老區村順利實現了整村搬遷,且已經找到了產業振興的突破口。但按照黨中央和各級決戰小康的要求,老區脫貧攻堅工作仍還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
運城13個縣(市、區)的老區村,在老促會與各級黨政部門、扶貧單位的共同努力下,面貌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產業調整有特色,整體搬遷有特點,各項工作都向特定目標走近。
河津市連伯村發展大棚韭菜種植,成為品牌產業;聞喜縣下丁村,地黃藥材和花椒種植已初具規模;垣曲縣樂堯村4000余畝優質核桃喜獲豐收;永濟市西姚溫村以西紅柿、紅辣椒火紅了村里的經濟;芮城縣東張聯村發展大棚蔬菜摘了窮帽;新絳縣貧困老區村發展有機菜品,使老區菜農迅速脫貧;臨猗縣西祁村的孺子牛葡萄遠銷省內外;聞喜縣郭家莊鄉9個行政村栽植的山楂樹成為當地群眾的主導產業,群眾可支配收入突破1萬元。
聞喜縣下丁村革命烈士紀念館、英烈紀念塔、聞喜縣農村廉政文化教育基地,每年接待輪訓黨員干部2萬余人次;萬榮縣北澗村、稷山縣馬家溝村利用紅色資源以及厚重的歷史遺跡,發展古村落建設,極大促進了特色農業的發展;絳縣回馬嶺修復絳縣原地下縣委機關辦公室遺址后,旅行社開始組織團隊來參觀學習,更多的是游客自駕旅游。
老區村整體搬遷是老區脫貧攻堅難啃的一塊硬骨頭。垣曲縣樂堯村整村搬遷后,在老村址上建起了養豬場,收入可觀,村民婁海龍走出大山后跑運輸、搞物流,順利轉型。平陸縣曹河村一邊組織村民外出經商務工,一邊在新建成的小區設崗,解決村民上崗就業問題。萬榮縣嶺西村一是發展花椒產業,重點解決村里留守老人的收入問題;二是組織外出務工,解決貧困群眾短期見效問題;三是新建養牛場,集體牽頭,人人入股,扶貧戶享受扶貧單位股,增強貧困戶持續穩定增收的長效機制,有效地實現了集體經濟收入與貧困戶整體脫貧。
(一)農業生產條件差,基礎薄弱,仍是部分老區村發展的一個主要問題。
老區村大多分散在生產條件較差的山區丘陵地帶,雖然近年來不少地方的生產條件和基礎設施有了很大的變化,但仍有一些地方還存在短板。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水利設施不足,人畜吃水和農田灌溉難還沒有從根本上解決;二是交通道路建設還有不到位的情況,存在行路難的問題。河津市連柏村農業基礎設施滯后,農田水利設施仍顯薄弱,交通道路不夠發達,電力線路不能滿足生產需要;絳縣東官莊村和橫嶺關村,仍存在生存條件差,生產發展基礎薄弱、信息不靈,科技水平低下,抵御自然災害和市場風險能力差等問題,當下他們還在貧困線邊緣排徊,如遇天災人禍,很可能跌入貧困線以下。
(二)缺乏產業支撐是窮困村、貧困戶脫貧致富邁不開大步的重要障礙。由于受環境條件和思想觀念的限制和束縛,大多數農村還實行的是一家一戶傳統農業耕作方式,生產形不成規模,與大市場的對接還存在空隙,有的生產過剩,有的忽視了品牌質量提升,物賤傷農,抵御不了自然災害和市場價格波動的打擊,這是部分老區農民收入不高、增收緩慢的重要原因。
運城市明確提出“一域一業”“一村一品”的發展方略,并在許多地方獲得成功。但在部分老區村,因為缺乏產業科技發展領軍人物,產業項目扶持和資金扶持不到位,老區的產業發展因此受到限制。聞喜縣相當一部分老區山楂果農思想觀念滯后,田間管理粗放,雖畝產數量不小,但基本都屬于次果,沒有價格優勢,更談不上市場競爭;芮城縣東張聯村主導產業不突出,蔬菜種植優勢不突出,市場運作不專業,人才缺乏,盡管蔬菜質量很好,但市場銷售規模太小;絳縣東官莊、陳家坡、橫嶺吳三個貧困老區村,支柱產業發展緩慢,特色產業后勁不足。雖然發展一批新產業,也僅處于起步階段,有的農戶對扶持項目信心不足,參與積極性不高,產業項目推進落實動作不大。同時,富戶帶貧戶、公司帶農戶、合作社帶社員涉及貧困戶層面有待于進一步擴大和捆實。
(三)農產品價格不穩,銷售難,種地效益低,成為影響農民增收的一個新因素。自2017年以來,小麥、玉米等農產品出現大幅度降價,蘋果、梨、核桃、棗等水果產品下降幅度更大,去年就是低價還賣不出去,爛果一車車倒在溝渠,讓人揪心。據農民反映,農資普遍提價,澆地、人工、機耕費用屢屢漲高,而農產品的價格波動很大,農民收入無法保證,產業增收受到影響。
(四)探索文旅整合發展之路起步艱難。這次調研顯示,不少老區村的紅色旅游開發,有規劃、有設想,但起步艱難,資金缺乏,沒有融入縣、市旅游的大盤子,憑靠老區鄉(鎮)和村里的小打小鬧,形不成規模建設,難以產生效益。
(五)農業產業經營不善,缺乏品牌意識,缺失食品安全責任感,使產品質量存在一定問題。綜合各縣調研報告,農產品有不穩定、不合格,不環保等問題。突出的表現:一是農產品從源頭開始,就大量的施用化肥、農藥,原來的有機農產品逐漸消失。所有糧、果、菜生產,全被化學藥品控制;二是普遍重產量,輕質量,習慣于早熟早賣,甚至采取噴化學藥汁,催熟催色,搶市場,買高價。三是重品名,忽視品牌,缺乏進入高端市場的競爭和出口創匯的能力;四是環保意識薄弱,果業生產中帶來塑料套袋、紙袋、反光塑膜隨地亂丟亂扔,嚴重污染田間道路環境。
(一)進一步加大對中辦、國辦發【2015】64號文件和省委辦、省政府辦(2016)38號文件的學習貫徹力度,切實將其精神落到實處。這兩個文件,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央和省委針對老區專門下發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文件,充分體現了以習近平總書記為核心的黨中央對老區發展的高度關愛。兩個文件,對如何搞好老區建設和脫貧攻堅,從思想上、組織上、行動上及政策支持上,提出了詳實的指導意見,特別指出了各級黨委政府和各職能部門,以及老促會在老區小康建設中的具體工作任務。
(二)進一步幫助老區搞好基礎設施建設,改變生產生活基本條件。要把幫扶重點放在那些當前生產生活條件依然很差,人畜吃水、水利設施、交通道路、居住條件仍存在突出問題的貧困老區村,進一步完善農村公共服務設施。要著重發揮各職能部門的作用,讓他們把手中掌握政策、項目、資金和技術向老區傾斜,為老區投放,助老區脫貧攻堅一臂之力。動員市縣媒體力量,宣傳老區的困難現狀,喚起全社會為老區脫貧攻堅出實招、辦實事、見實效貢獻力量。
(三)積極引導老區貧困村和貧困戶大力發展主導產業、特色產業,培育扶貧致富新動力。要通過培訓逐步使貧困群體改變思想觀念,增強戰勝貧困落后的信心。把“輸血”式的扶貧,變為“造血”式功能;把“要我脫貧”,變為“我要脫貧”;走自力更生,艱苦創業的道路。要立足于當地實際,充分利用當地資源優勢,組織發展經濟實體,使之逐步形成主導產業,特色產業。要加大“鳳還巢”的工作力度,為老區貧困村引進有思想、有能力、有頭腦的創業帶頭人,組建專業合作社,形成種、養、加為一體的生產銷售體制,擴大經營規模,改變生產結構,提高產品質量,把食品安全、環保治理從源頭抓起,化解農產品低質低價,出售難的矛盾。增強品牌意識,不斷激發貧困老區脫貧致富的原動力。
(四)著力扭轉老區貧困群眾農產品銷售難、價格低的局面,要動員一切力量,幫助農民拓寬營銷新渠道。中辦、國辦最近下發文件,提倡各部門、各社會團體,購買貧困群眾的農副產品,為“三農”服務拓寬農產品銷售渠道,讓農民在方方面面的支持下,銷售暢通,價格穩定,交易公平,把真正屬于農民的勞動成果,送到他們手里。
(五)完善搬遷新村的公共設施服務,提高貧困群眾的滿意度。政府牽頭,職能部門參與,幫助搬遷新區完善配套服務,如衛生所、幼兒園、便民超市等緊要公共設施,解決好移民搬遷戶的后顧之憂。讓老區移民搬遷群眾在搬遷新村,感受盡善盡美的新環境、新生活。
(六)支持革命老區村開發紅色旅游景區、古村落旅游景點建設。萬榮縣萬泉鄉老區北澗村,準備以古村落建設發展旅游休閑產業。希望萬榮縣政府加大投資力度,將其納入縣級旅游規劃,從政策上給以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