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包濤 李熙臨 張旭
“兒子有腦癱,常年需要人照料,我也想出去打工,可是條件不允許。現在好了,街道把‘扶貧工廠’建在了家門口,每個月能掙1500—2000元又能照看兒子。”說這話的是曲靖市富源縣勝境街道四屯社區的貧困戶敖風仙。
“在家門口就業,收入每個月在2300元左右,還能照顧家人,真是兩全其美的好事!”楚雄州大姚縣六苴鎮紅光村委會貧困村民余志香激動地表示。
據了解,自開展脫貧攻堅以來,像敖風仙、余志香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云南省把“扶貧車間”作為促進貧困群眾穩定增收脫貧的重要舉措,因地制宜探索多渠道創建就業“扶貧車間”,為留守貧困人員提供了家門口的就業增收崗位。截至2018年10月,全省已有20多萬貧困人員實現鄉鎮內就地就近務工。
2018年以來,云南省在文山州西疇縣、硯山縣、永平縣等地先行先試,建成了一批“扶貧車間”。這樣一些建在田間村口的工廠,切實解決了貧困人口家門口就業的難題,實現了顧家、務農、打工三不誤,在助力弱勢群體“站起來”方面有巨大的作用。通過前期探索,去年5月份,云南省出臺了《關于進一步加強就業扶貧工作的通知》,為“扶貧車間”創建條件,并從就業補助資金中給予就業“扶貧車間”一次性1000元、最高不超過5萬元的獎補金額,對全省各地“扶貧車間”建設提供了有效支撐。
在省級層面的重視和推動下,全省各地因地制宜建設“扶貧車間”,項目幾乎涵蓋了蔬菜育苗、水果種植、手工藝、農產品加工、服裝加工、電子產品、藤編等各個行業,并不斷推動吸引一批批企業或市場主體,組織企業下鄉、農民工返鄉、大學生回鄉參與建設“扶貧車間”,吸納貧困勞動力就地就近就業,使無法外出的貧困群眾實現了顧家增收兩不誤,全省“扶貧車間”建設呈現如火如荼的景象。
對于“扶貧車間”,今年3月,國務院扶貧辦主任劉永富表示,解決好易地搬遷群眾的收入來源和生產生活技能問題,它是一種有效的手段,現在全國3萬多個“扶貧車間”,有200多萬人在里面就業,其中貧困人口接近100萬。
毋庸置疑,從全省乃至全國,對“扶貧車間”助力貧困群眾脫貧、就近就業方面的重要性的認知已經形成一種共識,并從各個角度、各種渠道,整合資源,加大支持和幫扶力度。而“扶貧車間”作為脫貧攻堅戰中助力群眾脫貧、鞏固脫貧效果的一種有效手段,一下子“火”起來了。
云南省多地根據渠道整合資源,發動企業、部門和個人參與建設“扶貧車間”,既緩解企業“用工荒”,又激活貧困村寨空閑勞動力、帶動貧困群眾就業。通過盤活資源,利用村集體或單位閑置用房、土地資源、村集體林地等就近就便發展生產。在精準摸清建檔立卡貧困戶家庭勞動力、身體條件、就業情況等信息,分門別類采取相應措施,提供適合崗位。
目前,云南省已經初步形成了三種“扶貧車間”建設方式,分別為廠房式“扶貧車間”、居家式“扶貧車間”、合作社式“扶貧車間”。
在曲靖市富源縣勝境街道,當地按照“一鄉一業”的要求,緊扣產業扶貧,采用“黨支部+企業+扶貧工廠+貧困戶”的就業扶貧新模式,先后出臺各種優惠政策,積極鼓勵企業到街道、居民小組設置扶貧工廠,幫助農村留守婦女特別是貧困家庭婦女就地就近就業。
2018年8月,當地引進云南鑫喜萊家具有限公司,主要從事藤椅、茶幾、大圓桌、小圓桌、方凳等編織工作。“我們的扶貧工廠屬于勞動密集型企業,技術含量不算高,既能幫助貧困群體中因缺技術、自身發展能力不足而致貧的貧困戶通過自己的辛勤勞動擺脫貧困,也能幫企業解決用工難的問題。”云南鑫喜萊家具有限公司負責人說。
通過這種廠房式“扶貧車間”,可以激發縣、鄉龍頭企業社會扶貧正能量,鼓勵當地中老年人、婦女等勞動力進工廠、進車間從事農特產品加工。
在大理州永平縣杉陽鎮,返鄉農民工肖永啟在家門口創建以家用家具、圓鋼釘為主導的手工制作“扶貧車間”。
肖永啟創建的永啟公司采取“公司向員工發放材料、員工在家編織制作、公司回收成品”的生產模式,把“生產車間”搬進了農家“院子”。為方便員工運送材料和產品,公司出資采購45輛貨運三輪摩托車,免費發放給經濟困難的員工,把生產線延伸到各家各戶。永啟公司已帶動周邊地區1380戶、4000多人就業,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1100人、殘疾人260人,年均支付工資510多萬元。
這種居家式“扶貧車間”,依托“一村一品”特色產業,發展適合農戶家中進行簡單加工的產業,把車間建在千家萬戶,讓貧困群眾在家就可務工,增加收入。
而目前,在云南全省比較多的是合作社式“扶貧車間”,探索“入股分紅、聯養寄養、借母畜還仔畜”模式,引導貧困戶以扶貧貼息借款、土地和林地等入股龍頭企業,實現貧困戶“股利分紅+工資”雙份增收。
在普洱市西盟佤族自治縣班母村富母乃村民小組,為了解決當地9戶共29人無法依靠自身產業發展實現脫貧的問題,當地決定通過合作社組織成立各類專業化服務隊伍,將有勞動力但無法通過自身發展實現脫貧的貧困戶吸納為“車間工人”,提供穩定保障機制,引入社會市場化手段,打破貧困僵局。
“扶貧車間”根據富母乃水源地生態保護需要,及其悠久的養蜂歷史和蜜蜂產業良好發展前景等諸多因素為考量,在掛包單位巧搭“鵲橋”下,引入云南丁氏蜂蜜集團,通過生產合作,貧困群眾將村集體土地、門前屋后的土地、蜂箱蜂群等生產資料提供企業,企業提供資金支持,實現共同生產。通過資金合作,政府注資56.32萬元,為農戶購買蜂箱等生產資料,交由企業托管三年,并在三年內按照注資的50%、25%、25%兌現紅利到合作社,由合作社根據貧困戶貧困程度進行二次分配,增強貧困戶抗風險能力。
清洗藤條、捆綁、鎖線,4個月時間,建檔立卡戶李芝梅編制藤椅的速度又加快了不少。從“扶貧車間”學會這門手藝后,她可是有了吃飯的法寶。“上次就業招聘會,有2家省內的企業等著要我。以前沒本事都是人家挑我,現在變成我挑企業了。”說到這,李芝梅喜上眉梢。她介紹,這次昆明的這家工廠每個月給她開3900元工資,還包吃包住。
“扶貧車間”在脫貧攻堅戰中,確實有效助力貧困群體擺脫貧困。
窗外陽光明媚,廠房內,工人們有的在低著頭擰線、切線,有的在使用放大儀器進行細節操作……這是在文山州馬關縣小壩子鎮田灣村委會達鳳村小組扶貧車間里的情景。
2019年,小壩子鎮引進文山意德電子科技有限公司在達鳳村組建扶貧車間,雇用當地村民加工電子元件。
車間創建過程中,村里經過集體決議,把達鳳村管理的閑置校舍無償提供給公司作為廠址,并通過村干部挨家開展宣傳動員,讓村民了解扶貧車間的好處,短期內就招募到87名村民加入。
“扶貧車間的意義主要有三個。一是在家門口就業,一定程度上解決留守兒童問題;二是讓人們有更多時間照料老人;三是用工作把人留住,守邊固邊。”意德電子總監高立葵介紹說,“因為家長每周五要接送孩子上學,所以我們安排職工每周五休息一天,這樣可以增進職工們的親子關系。”
車間內一條“就業一人脫貧全家”的標語引人注目,但是這真的可以實現嗎?
對此,小壩子鎮黨委書記朱應霖算了一筆賬:“今年的脫貧目標是年人均收入4500元,通過培訓期之后,每人每月能拿到2000元以上,一個人工作一年有兩萬多元收入,以一家三口計算,年人均收入七千多元,所以實現脫貧的目標沒有問題。”
目前,達鳳扶貧車間覆蓋達鳳、酸湯寨等7個村小組230余戶3000余群眾,實際在崗工人87名,其中建檔立卡家庭人口32名。車間成立三個月,已經有不少人受益。
村民侯景家是建檔立卡貧困戶,之前夫妻二人在山東一家具廠打工。2018年底,家里70多歲的老人生病,他們決定留在家照料,扶貧車間的開工給了夫妻二人一個新的選擇。
還處在培訓期的侯景現在每月能拿到1600元左右。“在外打拼了10年,年年東奔西跑,十分不方便,兩個小孩在讀書,老人身體一天不如一天,在這里方便照顧家。”她打算在這里長期干下去。
扶貧車間原則上招工年齡限制在18到40歲之間,“我們不允許學齡兒童來做工,發現了一定會送回學校,但年齡大一點只要肯學,工作也不復雜,還是可以做的。”高立葵說。
侯永平今年48歲,以前到緬甸栽過橡膠,到西雙版納當過搬運工,現在有了兩個年幼的孩子,不能再外出務工,扶貧車間成為他新的選擇。“每天管兩頓飯,離家只有1公里,方便回去幫忙種田,我現在就是要好好工作,好好過日子。”侯永平表示。
通過建立“扶貧車間”,到今年2月份,曲靖市富源縣勝境街道已帶動有勞動能力800余人到扶貧工廠務工,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261人,員工每月工資最高能到2500元左右。
云南省積極推廣“扶貧車間”扶貧模式,就近吸納大齡、殘疾、失地等貧困家庭勞動力就業,讓貧困群眾有了收入的源頭活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