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歡
我的家鄉位于贛西北丘陵山區,人均耕地不足一畝,該地自上世紀九十年代中期便開始了農民打工潮。目前農民進城率達到90%以上,60歲以下的中青年群體基本上都在縣城買房居住,每家每戶主要是60歲以上的老人留守村莊。
母親娘家橋頭村在大山里,農民大多搬往城鎮居住,實際上只有3個老人長期留守村莊。我的外公今年83歲,屬于較晚搬出大山的老人,近幾年長期居住在鎮上的舅舅家,一年也難得回橋頭村幾次。整個村莊雖然房屋還在,卻早已杳無人煙,童年記憶中的大山如今變得愈發郁郁蔥蔥,昔日的田野道路如今已是野草瘋長,成為人們常常提及的空心化村莊。
近年來,農村“出閣女聚會”這個新鮮事物在我的家鄉遍地開花。
“出閣女聚會”,又稱“女兒聚會”或“姑娘聚會”,指同村所有的外嫁女在同一天回娘家。
母親是茅頭村的媳婦、橋頭村的姑娘。茅頭村與橋頭村今年都要舉辦出閣女聚會,所以,今年春節,母親尤其地忙碌。如果說,母親僅僅是出席一下兩邊的出閣女聚會,那還是可以過個清閑年的。然而,母親是一個積極的參與者,她既是茅頭村“媳婦舞蹈隊”隊員,也是橋頭村“姑娘舞蹈隊”隊員兼“出閣女理事會”成員。
為了籌備婆家與娘家的出閣女聚會,母親作為表演者,需要反復練習的舞蹈多達10余支,經常早出晚歸地與姑娘們一起排練廣場舞;母親作為娘家“出閣女理事會”的組織成員,不但需要負責聚會的資金籌集,還需協助負責聚會所需物品的統一采購,如牌匾、花籃、煙花爆竹、舞蹈隊服裝、大紅圍巾、大紅傘、音箱話筒、投影儀等,以及酒席服務隊、跟拍攝影師、鑼鼓隊的聯絡等工作。
“出閣女聚會”在祠堂舉辦,紅地毯從村口鋪到祠堂門口,迎接姑娘回娘家當天,首先抬匾在祠堂門口合影留念,然后全體姑娘集體進入祠堂祭拜祖先。祠堂戲臺被布置成為現代歌舞舞臺,在保留傳統鑼鼓隊的同時,配備了投影儀、音箱話筒,進行全程攝像,中午正餐酒席擺在祠堂,由市場化的酒席服務隊負責。
從這一系列活動流程來看,其中圍繞的核心仍然是祠堂和祖先,既有祭奠祖先的傳統鑼鼓隊,也有今天流行的現代歌舞隊,傳統與現代的元素在這里交匯,熟悉與新鮮的旋律在這里融合。
后來,我偷偷問母親:在祠堂放這么大聲的流行歌舞音樂,會不會“驚擾”了祖先?母親說:不會,老祖宗也喜歡熱鬧,喜歡興旺。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推進,越來越多的農民家庭買房進城長期居住,造成了農村人財物的外流與農村的空心化、留守化。尤其是山區的村莊空心化更嚴重。
然而,空心化的橋頭村“出閣女聚會”也照樣成功地組織起來了,那么空心村的出閣女聚會究竟是如何組織起來的呢?
我曾好奇地問母親:為什么要搞“出閣女聚會”?母親的解釋是:現在大家都住在城里,或者常年在外打工,姑娘們出嫁更是遠近都有,一年到頭甚至是十年二十年都見不著面,姑娘聚會就是讓以前的熟人聚起來熱鬧熱鬧。這個解釋是有道理的。
為舉辦“出閣女聚會”,橋頭村還自發成立了兩大組織:一是以娘家兄弟叔侄為代表的村莊理事會,該組織成員主要由村莊內的各房頭代表組成,主要負責怎么迎接姑娘們回家的相關事宜,如打掃衛生、布置舞臺、鋪紅毯、掛條幅、懸氣球、準備煙花爆竹等等,娘家村莊是“出閣女聚會”的主要場域;二是以外嫁女為代表的姑娘理事會,該組織成員主要由姑娘群體中的“60”后積極分子組成,主要負責姑娘們怎么回家的相關事宜,如資金籌集、請吃酒席、物品采購、祭拜儀式、文娛活動籌備等事宜,姑娘們是“出閣女聚會”的組織者與發起者。
在兩大理事會成員的組織下,一系列工作得以有序展開。
資金籌集工作主要由姑娘理事會成員在姑娘微信群和各自房頭家族中動員,每個外嫁女出資300元,采取自愿原則,鼓勵招贅女婿贊助。橋頭村共有41位外嫁女,每人300元,共籌得12300元。當然,為歡迎姑娘回家,村莊理事會也需要相關資金,主要由各家各戶男子在微信群中自愿捐資,村民們都自覺支持。
物品采購、酒席聯絡、祭拜儀式,主要由姑娘理事會安排負責,這些理事會成員,作為“60”后婦女,既懂得傳統儀式,又是廣場歌舞的引領者,使得“出閣女聚會”老少皆宜。
文娛活動籌備,主要由村莊理事會負責,如舞臺布置、男女主持人、節目流程、傳統鑼鼓隊等,這個活動的策劃與籌備,不僅是村莊理事會成員即房頭代表的事情,同時也吸納了房頭家族中的“80”后、“90”后晚輩的協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