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家龍
(華東冶金地質勘查研究院,安徽 合肥 230088)
本區大地構造位置上處于江南元古代造山帶北緣陸緣弧后盆地帶,具良好的成控礦地質背景,礦產分布規律表現出明顯的地層-構造-巖漿耦合成礦作用特點。
構造是控礦作用中的主要因素,區內金屬礦產無一例外受控于不同規模斷裂構造,尤以瑤里-鄣源斷裂構造帶最為重要,該構造帶是一條多期活動的中深層為主、中淺層構造摻雜的區域性超殼構造變形帶,包括本區在內的區域一帶金及銅鉛鋅等多金屬礦產基本沿該構造帶或附近部位產出,屬一條控礦控巖構造帶。構造帶早期韌性斷裂活動不僅使幔源成礦物質參與成礦,而且使新元古代火山-陸緣碎屑巖中以金為主的成礦元素活化遷移,陸內造山階段韌性變形構造帶疊加淺層脆性構造變形,形成一系列北東向為主逆沖-走滑斷裂,并伴有大規模中酸性巖漿熱事件,使成礦元素重新活化、遷移,并在構造有利部位礦質沉淀富集,區內金屬礦化體大都賦存于韌性變形帶疊加的次級斷裂系統構成的蝕變破碎帶,此外,擠壓破碎帶兩側的張性破碎帶及擠壓片理化帶中的后期破碎帶亦是聚礦的有利部位。
區內巖漿活動強烈,受區域構造控制。晉寧期以火山噴發巖漿活動為主,形成中酸性火山碎屑沉積巖類及基性-中基性巖類。燕山期表現為強烈的中酸性巖漿侵入活動。多期次、多階段構造巖漿作用為成礦提供熱源、熱動力和成礦物質,本區內生金屬礦產與巖漿活動關系極為密切,金及銅鉛鋅等多金屬礦產成礦作用與上述兩期巖漿活動疊加密切相關,早期火山噴發及沉積事件形成礦源層,晚期中酸性為主巖漿活動,對成礦起到提供強大熱能的作用,促使地層中成礦元素活化遷移。鎢、鉬礦化與燕山期巖漿活動晚期熱液充填密切相關。
區內主要為一套火山-陸緣細碎屑巖為主夾少量火山熔巖的新元古代淺變質構造-地層體。內生金屬礦化基本分布于瑤里-鄣源構造帶及巖體附近溪口巖群地層中,基性巖及其附近灰黑色千枚巖中具有明顯的高Cu、Au、Ag背景值。金的含量與沉積建造中火山巖夾層或火山碎屑物質的多少呈正相關,火山碎屑物質經韌性變形形成低硅、高砷、富鈉、含金量高的蝕變巖石組合,在后期構造一熱液活動中,有利于金進一步沉淀、富集。在變質作用下,金有向粗砂屑巖石富集的趨勢,反映了高孔隙巖層中的低孔隙壓力利于含金變質流體的集中,此類巖石多見于木坑巖組。板橋巖組中含炭泥質夾層形成于富含有機質的缺氧環境,具有較強的吸附作用,也對金礦形成有利。
在區內的巖石標本磁性測定中,千枚巖、輝綠巖、石英片巖、花崗巖4類巖石均無磁性
本區地磁場在48242nT~49182nT,△T為-194nT~741nT,低于-50nT負值和高于300nT正值數量較少數,且零散分布,因此本區磁場相對平穩,僅有少量點圓形~短軸橢圓形的弱磁異常散布全區。按磁場的整體趨勢:大于200nT的正異常分別在李家~高坑橋以東、測區的西南角和朱家坑~用余村三個區段(分別編為C1、C2、C3),小于100nT低磁場分布在測區中部,沿基性巖脈以北東向延伸出區;從平面剖面圖來看:該低磁異常帶的西南段較為復雜,有明顯正負伴生的異常,而東北段較為平穩。
地磁場上延后:正異常逐漸向圓形或橢圓形過渡;C1異常有東南方向位移之勢、C2、C3異常原位變化不大。低磁場除隨上延高度增加減弱外,特征和位置基本不變。
穿越C3正磁區的精測剖面中反映:C3的北西向沒有明顯延伸。
綜合區內巖石的磁性和地磁場的空間變化特征,分析推測:3個較高的正磁異常有酸性巖漿巖體存在的可能性,C1巖漿巖體較大,主體在測區之外的西南大部,C2、C3巖漿巖僅為巖株,分布面積較小。低磁異常平面上沿F28、F39的北西盤分布,磁性巖體在斷層影響,發生偏轉,剩磁大于感磁導致低磁帶出現,該特征在其西南段尤為明顯;因此低磁異常多系斷層而致。
區內Au、Ag等九種元素的巖石地球化學分析結果經統計分析:地球化學參數見表1。

表1 地球化學參數表
從上表的地球化學參數可知,區內變化系數大于1的元素有Au、AS、Sb,3種元素,說明該3種元素在區內離散程度高,分布起伏變化大,在地質作用過程中,發生了明顯的集中富集或分散貧化,有利于礦產的形成。另外6種元素變化系數均小于1,它們的離散程度低,表明區內基本均勻分布,沒有或很少富集及分散貧化,不利于礦產的形成。區內元素的分散、集中富集分布的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地層巖性變化特征,同時也反映區域內構造、巖漿巖及礦產分布特征。
區內9種元素的分析成果進行相關分析,見表2。

表2 元素成果分析表
上表結果表明:9種元素相關性較好的有3組,第一組為Cu、Sb,第二組為Au、As,第三組為Pb、Zn,除3組外,各元素的相關性很弱,這說明Au、Cu、Pb、Zn的遷移富集主要受到中低溫熱液的影響,受各期巖體及其它熱液活動的影響較小,不難看出本區元素的遷移富集主要是受中低溫熱液的影響,因此,可以將As作為目標成礦元素Au的成礦指示元素。
根據區內巖石測試結果可知:9個元素中以Au元素濃集中心明顯,異常分布面積大,As、W元素異常次之,其它元素異常均較小。
Au元素異常幾乎占滿了整個巖石地球化學測量區,異常不僅個數眾多,形態也五花八樣,有點園形、扁圓形和由二者組成的不規則串珠形等等,單個異常的分布面積從幾十平米~幾千平米大小不等。在Au元素異常中,有4個分布面積較大的異常,編號為Au-1、Au-2、Au-3、Au-4;Au-3異常在C3正磁區分布,其余3個沿低磁區一線,分布在其北西北側。As元素異常點園形~扁圓形很多,較大的異常基本分布在Au-1、Au-2、Au-3、Au-4異常上,形成具有一定規模的Au、As組合異常。在朱家坑村以南大部分布著W元素異常,在東西約900m、南北約1500m范圍內異常零星散布,相對濃集區在低磁異常區;W元素異常區段的Au、As異常稀少較弱,這也再次說明Au元素的富集和巖漿熱液活動關聯性不強。
露頭直接標志:強變形韌性剪切帶、斷層硅化破碎角礫巖化帶、強變形碎裂石英脈帶(群)、黃鐵礦化、褐鐵礦化蝕變巖帶及富含火山碎屑巖的構造帶等均是金礦化有利部位。尤以瑤里-江潭構造混雜巖帶基性巖附近最為重要。
地球化學標志:金礦指示元素及伴生元素主要有As、Hg、Sb等元素,其化探異常套合圈閉峰值區是尋找金礦的重點耙區。
地球物理標志:Au、As組合異常都和低磁異常有關,認為低磁異常所指示的斷層帶附近是尋找金礦有利部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