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向前
(天津海運職業學院,天津 300304)
焊接熔敷金屬所用試驗用鋼板為Q235鋼,尺寸為250mm*250mm*13mm,坡口形式為V型,焊接前首先在坡口兩側及墊板上堆焊約3mm的過渡層,以保證Q235鋼不會對熔敷金屬起到稀釋作用,焊接坡口形式如圖1所示,焊接所用焊條由廠家提供,典型化學成分見表1,焊接工藝參數見表2,焊接完成后,將試板冷卻至200℃~300℃,保溫2h,以保證熔敷金屬完成馬氏體轉變,用線切割在熔敷金屬試樣內切取金相試樣,取樣位置見圖1,尺寸為10mm*10mm*20mm,將金相試樣放入型號為KRX1200-40的電阻熱處理爐中進行回火處理,團體標準T/CISA003-2017《電站用新型馬氏體耐熱鋼08Cr9W3Co3VNbCuVN(G115)無縫鋼管》推薦的正火后的回火溫度為760℃~795℃,據此設定回火溫度分別為740℃、760℃、780℃、800℃,設定升溫速度為150℃/分,恒溫2h后隨爐空冷,試樣在預磨機經砂紙磨制、金相拋光機拋光后由三氯化鐵鹽酸水溶液(HCl:50mL,FeCl3:5g,H2O:50mL)浸蝕,在OLYMPUS-PM3金相顯微鏡下觀察顯微組織,在HVS-1000數顯布洛維硬度計上測量熔敷金屬的顯微硬度,加載力15kg,從焊縫中心由上至下打5點取其平均值[1-3]。

圖1 焊接接頭坡口形式及金相試樣切取位置示意圖

表2 焊接工藝參數
圖2為未熱處理的焊接接頭的宏觀金相組織,在焊接過程中,由于焊縫金屬在熔融金屬狀態迅速冷卻至室溫,焊縫會形粗大的柱狀晶組織,焊接過程中,焊接焊道會對已焊完的下面一層焊道產生一定的正火及回火作用,致使其部分晶粒發生細化,應力降低,因此在宏觀金相上反映出焊縫整體上呈粗大的組織形態,在粗大組織中混合有部分細晶區,G115鋼為合金含量超過10%的高合金鋼,存在很大的淬硬傾向,為降低淬火應力,均勻焊縫的組織及性能,必須進行焊后回火處理織及性能,必須進行焊后回火處理[4]。

圖2 G155熔敷金屬的宏觀金相(未處理)

圖3 不同回火溫度下G115鋼熔敷金屬的顯微組織

表1 試驗用G115鋼焊條熔敷金屬化學成分(%)
圖3為不同回火溫度下G115鋼熔敷金屬的顯微組織照片,可以看出,不同溫度下回火,熔敷金屬均呈現出板條馬氏體特征,未發現殘余奧氏體相的存在,焊縫金屬在快速冷卻過程中,原子來不及擴散,大量的合金元素固溶于基體組織中不能析出,碳在α-Fe基體內形成過飽和的固溶體,即淬火馬氏體,微觀上在基體內形成高密度位錯,在固溶強化和高密度位錯的綜合作用下,表現出很高的硬度和較低的塑性。
比較圖3(a)和圖3(b)、(c)可見,熔敷金屬經740℃回火后,馬氏體板條束呈針片狀,板條束比較細密,板條束的位向差不明顯,無明顯馬氏體塊狀特征,熔敷金屬的顯微硬度為312HV15,760℃、780℃回火后,馬氏體板條束變寬,馬氏體塊內板條束位相差明顯,熔敷金屬的顯微硬度分別為254HV15、238HV15,產生上述現象的原因是在回火過程中,馬氏體板條內的高密度位錯會發生回復,部分位錯通過滑移和攀移相抵消,使位錯密度下降,造成熔敷金屬的硬度降低,同時部分板條向相鄰板條合并成寬板條。
圖3(d)為回火溫度升高到800℃后的組織,可見,此時馬氏體板條束特征不如圖3(b)、(c)明顯,同時基體上碳化物增多,硬度測試為203HV15,主要原因在于隨著回火溫度的進一步升高,部分馬氏體開始分解為碳化物,基體內的位錯密度進一步降低。
G115鋼屬9%系馬氏體耐熱鋼,其在高溫下的強化機制主要包括M23C6的析出強化,Nb,V(C,N)碳氮化物的彌散強化,及合金元素的固溶強化,隨著回火溫度的升高,Cr、Mo、Mn、V由固溶體向碳化物擴散,M23C6析出相變大,會使熔敷金屬硬度降低,同時Nb,V(C,N)碳氮化物的彌散分布的數
量的增多會提高熔敷金屬的硬度,因此熔敷金屬最終的硬度是上述變化綜合作用的結果,回火的目的是在上述綜合強化機制下得到優異的焊接接頭性能,保證鍋爐機組的長期穩定運行,DL/T438-2016《火力發電廠金屬技術監督規程》標準規定,對于9%~12%Cr系列鋼,焊縫硬度應控制在185HB~270HB,從熱處理的金相微觀組織分析可以看出,760℃~780℃回火馬氏體板條塊及板條特征明顯,但760℃回火后熔敷金屬的硬度偏標準上限,因此最佳的熱處理溫度應設定為780℃。
不同回火溫度下G115鋼熔敷金屬均為典型的馬氏體組織,在740℃回火,馬氏體組織呈針狀,板條束特征不明顯,硬度為312HV15,760℃~780℃回火,馬氏體板條束變寬,位向特征明顯,254HV15~238HV15,800℃回火,基體上碳化物彌散相增多,馬氏體板條有分解的趨勢,硬度為203HV15,綜合組織特征與硬度測試結果,780℃回火為G115鋼熔敷金屬最佳的焊后回火溫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