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典前首相卡爾·比爾特
捷克世界報業辛迪加網站12月12日文章,原題:與中國打交道,歐洲該走哪條路?在歐洲面臨的眾多挑戰中,很少有比制定管理對華關系戰略政策更重要的了。這方面利害關系重大。那歐洲會走哪條路呢?歐盟是中國最大貿易伙伴,中國是僅次于美國的歐盟第二大貿易伙伴,歐中日均雙邊貿易超11億美元。
最近幾年,美國采取日益對抗的對華路線。特朗普關心貿易逆差,美國安全機構更注意中國的軍事和技術發展,憂心中國最終挑戰美國的戰略優勢。無疑,中國崛起確實給不同國家和全球力量對比帶來挑戰。但它想如何應對新現實,眼下尚不明朗。有人主張與中國脫鉤并施壓別國效仿,以為這樣就能阻止中國經濟增長,從而潛在地創造政治條件。也有人青睞比較有針對性的政策,試圖改變中國外交政策的某些具體方面。
但不論怎樣,目前美國的對華政策是本能反應多于深思熟慮,這種情況可能會持續一段時間。美國還想讓歐盟與其保持一致立場。在歐盟內部,圍繞中國的討論也在升溫。今年早些時候歐盟委員會警告,中國是追求技術領導地位的經濟競爭對手,推進另一種治理模式的系統性對手。這種用詞迥異于之前的歐盟公報。
明年是關鍵之年。除了4月在北京舉行例行的歐中峰會,歐中領導人還將于9月在德國舉行特別會議。雙邊關系的一個重要考驗是能否談成全面投資協定。鑒于這些新對話機遇,歐盟可以與中國進行戰略接觸,而不是廣泛對抗。同時,歐盟對中國不可大意。歐洲在關鍵領域,如5G基礎設施,對中國科技依賴加大,這個問題需多加審查。不過,歐洲面對中國技術實力增長的最佳應對方式是增強自身競爭力。若做不到,那無論多高的屏障都擋不住中國不斷增長的影響力。這不僅適用于歐洲,長遠而言也適用于美國。
無論發生什么,中國都不會消失不見。從應對氣候變化到化解全球貿易體系瓦解的種種問題,也都需要中國參與。對歐盟而言,未來最明智的對華路線是建設性的戰略接觸政策。歐盟終歸必須選擇自己的道路?!▎毯阕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