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樁在武術中是一種比喻,是一種功法,通常以站樁為主,以坐樁、臥樁為輔。所謂樁即靜止也。王薌齋先生開創了將站樁作為武術首選之先河。大成拳站樁分養生樁和技擊樁兩種。養生樁以養生為要。不要將樁站為死樁,因為死樁就意味著生命終結,要站成活樁。一棵小樹即為活樁,乃至成為參天大樹。人站成了活樁,百骸皆動,生命之源生生不己,自可強大生理機能。
一、養氣樁
樁式:兩腳平行或接近平行而立,左右分開,與肩同寬,兩膝自然微屈,兩腳掌平均著力,頭直項豎,閭骨正直,臀部后坐,兩肩放松,兩肘微屈,兩臂自然下垂,兩手指尖朝下,腋部半虛,不可用力,要做到虛靈挺拔,舒適勻整(圖1)。
作用:此樁對咽喉炎、扁桃腺炎、氣管炎、肺病、高血壓等均有療效。
意感活動:設想自己站在微波蕩漾的清流之中,水深不超過胸部,溫度適宜,以此體驗身體舒適之感。憑借水的浮力,做各種活動,使自己感到遍體輕靈。高血壓患者可設想身置月光之下,月光清輝如水,灑在身上,再由上而下,沿著皮膚滲透到腳下。
二、渾元樁
樁式:下肢同養氣樁。兩手向上抬起,兩手食指距離約20~25厘米,兩臂呈橫向的橢圓環抱狀態,并有外撐內裹之意。兩手十指自然分開,掌心向內,與自身約30厘米距離。同時,要做到身形中正,整體放松(圖2)。
作用:此樁是強身壯體、益壽延年、預防疾病、延緩衰老的重要樁法,也是練技擊樁之前的必站樁法。
意感活動:設想自身毛孔全部開放,與外界大氣融會貫通,有夏日涼風吹拂之感,舒適至極。又如全身毛發都有伸長搖擺之感,只要精神一振,渾身毛發仿佛有“怒發沖冠”之勢,這就是《大成拳論》中所指的“毛發根根如戟”。也可設想自身高大無比,頂天立地,四肢仿佛能夠支撐宇宙,山河大地如同彈丸,大有浩氣放縱之氣魄。
三、抱球樁
樁式:下肢同養氣樁,兩手抬起與胃部同高,與自身距離約30厘米,如抱一籃球狀,兩肘略下垂,兩膝稍有彎曲,周身輕松,舒適自然(圖3)。
作用:此樁對冠心病、脈管炎、關節炎、肩周炎、腸胃炎等均有療效。
意感活動:設想兩手如抱一個氣球,十指感到輕微的壓力與氣球的反作用力,既不要用力將氣球擠扁,也不要松開使它掉落。也可設想兩臂間有一個大氣球,輕輕體會氣球對自身或兩臂的棚撐感受。
四、托球樁
樁式:下肢同養氣樁。兩手置于腹前,手心向上,十指斜相對,手與腹部約15厘米距離,兩手如托物狀,目光平視或微閉,周身放松,胸窩含蓄,腹部微收,腰部稍有后靠之勢(圖4)。
作用:此樁對胃下垂、腸炎、子宮炎、子宮肌瘤、肋間神經痛等均有療效。
意感活動:設想兩手如托一紙球,一吸一呼,紙球在手上一起一落;或可設想兩手左右各托一個氣球,微風吹起,氣球隨風而起,自感全身也有飄浮之意,虛靜無為,進而達到《大成拳論》所言的“舒適更悠揚,形象若瘋癡”之妙境。
五、扶按樁
樁式:下肢同養氣樁,兩臂抬起,手指分開,微彎曲,掌心向下,指尖向前,雙手略高于肚臍,距離與肩同寬,兩小臂與地面平行,兩腕有懸空吊掛之意(圖5)。
作用:此樁對膝關節炎、腰腿痛、胃神經官能癥、神經衰弱、胸悶等均有療效。
意感活動:設想自身站在靜水中,兩手如按飄浮在水中的大氣球,意感氣球既不要被按入水中,又不要使氣球漂蕩而去;或可設想兩腳如站立在松土之中,外靜內動,周身氣血動蕩不已。
六、分水樁
樁式:兩足站成丁八步,左腳在前,右腳在后,兩膝微曲,身體略成斜面,雙手左右分開,兩臂與自身約成60度,掌心向前,全身放松,凝然定立。此樁法名叫“前分水”(圖6)。
若掌心向后翻轉,拇指向下,此樁則為“后分水”。鍛煉此樁時,可左右兩側互換練習。
作用:此樁對于風濕性關節炎、腦血栓后遺癥、肌肉萎縮、輕度肌無力等疾病均有療效。
意感活動:設想自己站在十分優美的環境之中,比如站在海邊,觀望著無邊無際的大海和蔚藍色的天空,使內心產生一種心曠神怡、平和幽遠的感受,所謂“飄飄蕩蕩隨它去,精力充滿神不疲”。
(未完待續)
(編輯/劉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