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坤梁
所有武術都具有一些共性的東西,武術實戰中許多情況下移步都必須前腳實腳轉。所以,實腳轉屬于所有武術一種共性的動作,太極拳也不例外。實腳轉是太極拳的一種重要步法,否定這一事實是錯誤的。
太極拳有兩種“實腳轉”。外家拳的“實腳轉”,膝蓋幾乎沒有任何后移,比如“功力拳”中的“三環套月”,在連續兩個向前輪環砸拳中的進步就是身軀和膝蓋都毫不后移地腳掌碾地的實腳轉動,表現為不斷地攻擊前進。這種轉腳僅就腳而言,與太極拳中左蹬腳接轉身右蹬腳的腳掌碾地的實腳轉動大致相同。但是,太極拳中如摟膝拗步等拳式的“實腳轉”大多數都是腳跟碾地,而且都有身軀和膝蓋的略后移,被作為“實腳轉”范例。可見太極拳中的“實腳轉”既有腳跟碾地和腳掌碾地這樣兩種區別,又有身軀和膝蓋毫不后移與身軀和膝蓋略后移兩種區別。
筆者認為,身軀和膝蓋略有后移的“實腳轉”與“虛腳轉”沒有本質區別。傅鐘文、楊振鐸先生和趙幼斌先生等的錄像、視頻中的“實腳轉”,是身軀和膝蓋略有后移的。而董英杰、濮冰如、楊振基、鄭曼青等先生的錄像、視頻則明顯反映摟膝拗步等拳式的前腳轉動時身軀和膝蓋后移的幅度較大,這種情況在現代太極拳界被稱為“虛腳轉”。如果以虛、實來表示這種情況,這種所謂的“實腳轉”就是前腳掌略虛了一下,而“虛腳轉”就是前腳掌大虛了一下,無非是程度的不同而已,實質是一樣的,與身軀和膝蓋毫不后移腳掌碾地的“實腳轉”是不同的,兩者沒有本質的區別,其體內的反應也是一樣的。定步單推手可以證明這種情況。在這種推手中,我以兩腳前后分開、身軀居中的步形站立,當對方向我身軀正中攻擊時,某些情況下,我的身軀可能轉動幅度很大,身軀后坐很多,前腳幾乎伸直,外形上表現為前腳大“虛”了一下;某些情況下,我也可能身軀轉動幅度很小,甚至幾乎沒有轉身,身軀幾乎沒有后坐,前腳膝蓋僅略微后移一下。兩種情況雖然外形上差別很大,其實身體的內在反應是一樣的,從體內著力而言,往往此時前腳都承擔著體重,使得后腳隨時可以提起,也就是說前腳都是“實”的。在有些情況下,前腳也可能不承擔體重,是“虛”的而準備后撤。也就是說,腳的虛實有兩個認定標準。其一是從外形上來講,以與身軀中軸較近的一腳為實腳,與身軀中軸較遠的一腳為虛腳;其二是以體內勁力與實際對體重的承擔而言,體重主要承擔與勁力發生的腳為實腳,另一腳為虛腳,就是說身體實際重心垂線落在或偏于哪一腳,哪一腳就是實腳。
在外形不變的情況下,如果兩腳的用力有變化,也會影響到兩腳承擔體重的不同,甚至可以使一腳幾乎全部承擔體重而另一腳可以提起。由此可見,步法的虛實應該從外形與實際兩個方面去分析,外形反映的虛實與實際可能是一致的,也有可能是相反的。
所以,前腳大虛一下的“虛腳轉”屬于太極拳的一種步法。當然,膝蓋毫不后移與膝蓋略有后移的“實腳轉”也肯定是屬于太極拳的一種步法。其實如上所述,膝蓋略有后移的“實腳轉”與“虛腳轉”在本質上是一樣的,無非是外形上身軀與膝蓋后移幅度的大小而已,外形上前腳都是有“虛”一下的。也正因為如此,所有近代太極拳家都沒有分什么“實腳轉”與“虛腳轉”,也沒有什么“實腳轉”與“虛腳轉”的說法。
“實腳轉”與“虛腳轉”實際上可能都是實腳。對于任何武術而言,在弓步時身軀毫不后仰和后移而前腳能夠迅速提起尤為重要。比如“功力拳”之“三環套月”的弓步,就必須在身軀毫不后移和后仰的情況下屈膝提起前腳,以避開前方敵人向我弓腿橫掃、勾踢等攻擊,并能夠隨時盡快反擊敵人。另外,任何武術都需要在弓步情況下前腳再繼續前邁。太極拳也是如此。如楊澄甫先生在《太極拳使用法》中說:“切記進者先進前腿,退者先退后足為標準。”所以,太極拳的弓步在向前攻擊時其后腳都是“實”的。對于步形的實際“虛實”之個中三昧,董英杰先生在《太極拳釋義》中寫道:“言弓腿為實、后腿為虛則錯矣,不信者可以試驗,譬如打人一拳,推人一掌,弓實前腿,后腿變虛,自己考慮:自己站立穩否與得力否?有推人之效力否?細思當自知之。”所以說弓步的前弓腿為實、后腿為虛,僅僅是就弓步需要提后腳時的情況而言的,其他則是就外形表象而言的,大多數情況下弓步實際上是前弓腿為虛、后腿為實的。實際上,太極拳弓步的前腳轉動,前腳承擔體重與不承擔體重都有可能,也都需要,但大多數情況下無論外形上是“實腳轉”還是“虛腳轉”,前腳都是承擔體重的,因為此時后腳都是有可能需要提起的。
太極拳套路鍛煉應該以前腳大“虛”一下的“虛腳轉”為主。外家拳破壞對方攻擊的方法,除了躲閃跳離外,往往就是使用強行用力的橫格、上架、下壓等頂抗。而使用橫格、上架、下壓等頂抗性的方法,是不需要身軀后移的,這時所表現的前腳轉動就是身軀和膝蓋毫不后移的“實腳轉”。然而太極拳是沒有這種硬碰硬情況的。太極拳套路中絕大多數的單個拳式都表現為先順著敵人攻擊方向沾黏連隨地化解對方攻擊的引進,然后發勁攻擊對方。而順著敵人攻擊方向沾黏連隨的引進,使其落空都是需要身軀有略微或較大后移的,前腳也必然表現為或小或大的“虛”一下,所以,每一個拳式在開始時外形上前腳“虛”一下是太極拳特征性的最主要的步法。由此可見,如果否定了套路中的“虛腳轉”,也就是將每個拳式的沾黏連隨基本上否定了,也就是將太極拳基本上否定了。因此,否定太極拳之“虛腳轉”,認為摟膝拗步這一類的拳式不應該“虛腳轉”是十分錯誤的。實際試驗還可以證明,摟膝拗步這一類拳式的沾黏連隨化解與單推手化解相同,大多數情況下是需要前腳大“虛”一下的,前腳小“虛”一下不屬于主流;而膝蓋毫不后移的“實腳轉”雖然也是太極拳的一種步法,但不能用于摟膝拗步這一類的拳式。所以,從沾黏連隨這一角度而言,太極拳套路鍛煉對于摟膝拗步這一類的拳式應該以前腳大“虛”一下的“虛腳轉”為主。
學練太極拳如果有技擊的目的,前腳大“虛”一下的“虛腳轉”與前腳小“虛”一下的“實腳轉”都是必須要練的。如果僅僅出于健身目的,則固定地練任何一種都無妨。
(編輯/劉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