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胡可明
濟南鹽場,并非山東濟南市所屬鹽場,而是江蘇省淮北鹽區灌河兩岸的灌東鹽場與灌西鹽場共用的歷史稱謂。濟南鹽場因經營管理采用資本主義模式,具有一些與最古老而又傳統的兩淮(淮南、淮北)鹽區其它鹽場乃至全國各鹽區不同的特點。
江蘇沿海、淮河南北兩岸的海鹽業歷史悠久,史稱南岸鹽區為淮南鹽區,北岸鹽區為淮北鹽區,合稱兩淮鹽區,所產海鹽稱淮鹽。史料記載,周敬王六年(前51 4),吳王闔閭就在海州、揚州以東經營海鹽。
古老的淮鹽勃興于漢唐,發展于宋元,由明朝至清乾隆中期達于鼎盛。據《明史·食貨志》、嘉靖《兩淮鹽法志》《古今鹺略》《淮鹺備要》載,明世宗嘉靖年間(1 522 ~1 566),兩淮每年產正額鹽70.52 萬引、余鹽300 萬引,合7.41 億斤。順治元年(1 644)其稅入占全國總鹽稅62% ;康、雍、乾時,“淮鹽歲課七十萬五千一百八十引,征銀六十萬兩,可謂比他地獨多矣!”(《廣志繹》)嘉慶《兩淮鹽法志》稱:“鹽課居賦稅之半,兩淮鹽課又居天下之半?!睋吨袊}業史》載,清乾、嘉、道三朝,淮鹽最高產量達八億斤,約占全國鹽產量三分之一。
后因腐朽落后的封建主義生產關系的嚴重束縛、鹽務官僚機構龐大臃腫運轉不靈且營私舞弊、帝王樂用淮鹽報效捐輸侵蝕淮鹽商本、各級官吏百般盤剝,加之淮鹽稅賦特別的沉重,道光朝后期淮鹽開始走向衰落。客觀上看,嘉慶朝后期,由于海岸線變遷,淮南鹽區鹵氣趨淡,鹽產逐年大減。至宣統年間(1 909 ~1 91 1),淮南總產額已不足1 0 萬噸,衰亡已成定局。兩淮鹽稅,攸關朝廷財收?;茨消}產劇滑鹽稅銳減,晚清滿朝皆驚。晚清朝廷以及后來的民國政府,都有用淮鹽之利來償還《馬關條約》《辛丑條約》等被列強勒索的洋債、鞏固統治政權的主觀愿望和客觀需求。如何阻止淮鹽衰落,確保朝廷金庫鹽利不乏,以維持動蕩飄搖的王朝,晚清上下眾唏不已。
長于史志的晚清人王定安(1 833 ~1 898)主編的《續修四庫全書·重修兩淮鹽法志》中說:“鹽為海濱自然之利,而產收豐歉則視乎天時,陰雨風潮皆足致患,故淮南容有缺乏之候,往往借運于淮北,以彼所余濟此不足?!北尽吨尽酚涊d,至少在乾隆朝時,雖是淮鹽鼎盛之期,卻已發生借淮北鹽銷于淮南鹽銷區的事實?!吨尽分杏涊d乾隆十六年、三十三年、五十年、五十一年四次,朝廷安排淮北鹽區海鹽濟銷淮南鹽銷區。其后道光十五年、同治四年,都曾發生過淮北鹽接濟淮南銷區。
這一回,晚清朝廷不再只是考慮借運淮北鹽銷往淮南鹽引地,因為借運只是調劑余缺的權宜之計,并非是鹽量的增加。從長計議,只有著實擴大淮鹽的生產,尤其是淮北鹽區利用太陽光能和風能曬法產制食鹽,成本低獲利厚、鹽色鹽味最佳,必須盡早擴產,以應付巨額外債和人戶日繁相應而來的民食劇增及龐大的軍費開支。
面對淮南鹽區衰亡可能陷兩淮鹽重創之危局,身為晚清兩江總督兼理兩淮鹽政的清末大臣端方(1861~1911),當然更關注淮南之產缺如何在淮北得以補償。經反復查考后向皇帝呈奏:其時江蘇沿海古海州境(今之連云港市)從埒子口向東南尚有很長海岸線未經開發,可以仿效淮北鹽區現有池灘模式開發大量產鹽池灘,以其產量彌補淮南鹽產之減數。清光緒三十三年(1907),經皇帝恩準,撥借庫款,在海州豐樂鎮(現連云港市灌云縣洋橋鎮)西和五圖河東一帶海灘上,鋪設產鹽池灘40 份,緣由接濟淮南銷售,是故取名為“濟南場”,設場治于海州板浦鎮。光緒三十四年(1908),海州州丞汪魯門和淮南鹽商葉瀚甫等集資42 萬吊,在埒子口以東建圩18 條,鋪灘168 份,定名為同德昌制鹽公司。清宣統元年(1909),很受端方總督提攜的清末民初有海內鹽務名宿美譽的張謇,以通海墾牧公司名義發起集資30 萬吊,委托為其打理通如食鹽(牌號大咸)業務的徐靜仁,亦在淮北埒子口東建圩10 條,鋪灘80 份,名大阜制鹽公司。民國元年(1912),做過淮南鹽場大使后升任兩淮鹽運使幕僚、熟悉鹽政法例的陸費頌陔,應官方集資于淮北建圩鋪灘號召,聯合淮南鹽商周扶九、蕭云甫及任周、蕭合辦錢莊經理畢儒臣,先后集資達50 萬吊,在灌河入海口靠近燕尾港處,建圩24 條,鋪灘192 份,成立了公濟制鹽公司。同年,徐靜仁等又投資30 萬吊,在緊鄰大阜和公濟公司之間荒地建圩6 條,鋪灘40 份,名大有晉制鹽公司。民國三年(1914)已任北洋政府工商總長的張謇與徐靜仁仍看中灌河兩岸黃海灘涂是個鋪灘產鹽的好地方,又續投15 萬吊在灌河東為大有晉公司再建圩6 條,鋪灘40 份。同在民國三年(1914),黃伯雨、李梅隱投資120 萬吊,在灌河西岸建圩4 條,鋪灘32 份(于1933 年轉讓于大德公司,如此大德公司名下有鹽圩22 條);在灌河東岸建圩40 條,鋪灘320 份,成立大源制鹽公司。吳沛生、陳向辰投資48 萬吊,挨著大源公司建圩20 條,鋪灘160 份,成立裕通制鹽公司;朱幼鴻投資50 萬吊,又挨著裕公司建圩20 條,鋪灘160份,成立慶日新制鹽公司。延至此時,濟南場七個公司全部建立。
端方最初集資所建的海州豐樂鎮西40 份產鹽池灘,終不敵海水侵灌,損毀于其后不久。后來于清末建成的同德昌、大阜兩公司,及民初建成的大有晉、公濟、大源、裕通、慶日新五公司,共七個公司,統稱為濟南場。濟南場七公司共投資370 萬吊建成的鹽灘,后定型共有145 條圩子、1160 份曬鹽池灘,分布在黃海邊60 公里長的海岸線上,占有面積297.84 平方公里,場署原設在灌云縣板浦鎮,后遷到漣水縣陳家港(今屬響水縣)。當時淮北鹽區板浦、中正、臨興三場池灘共1954 份,濟南場建成后淮北曬鹽池灘共達3114 份。濟南鹽場的建成,為淮北鹽區最終成為兩淮鹽區主體奠定了牢不可破的基礎。
按民國鹽務署安排,濟南場鹽斤都由七公司自己負責運到儀征鹽浦銷售。后因通往儀征鹽浦的河道日漸淤塞,河運日漸艱難。此時,七公司著手用輪船海河并運了,其碼頭有燕尾港、陳家港、堆溝港三處。
1916年,公濟公司在燕尾港建筑鹽坨2880平方米,堆廩36 條,可儲鹽5 萬噸。同時花費8 萬元在海邊建成一木質碼頭,以停靠海輪,還備小型機船一只,專為大輪進出港領航。1919 年購置一艘2000 噸級輪船運輸本公司鹽斤。到1929 年11 月,公濟公司又對原碼頭進行改造,改木質一字型碼頭為鋼筋混凝土結構的“T”型碼頭,可泊3000 噸海輪,使燕尾港最早成為淮北鹽區鹽斤海河聯運集散地和出口口岸。1918 年時,大源公司在陳家港開支3.4 萬元自建碼頭,本公司鹽斤全部實現海運。1919 年,大德、大阜、大有晉三公司在灌河口北岸的堆溝港合資3.8 萬元,建成3000 噸級德阜晉運鹽碼頭,全部為鋼筋混凝土結構,附設可堆存5000 噸鹽斤的坨地,并置鐵軌車從坨地載鹽包上碼頭裝船,成為當時鹽區首創。1920 年,裕通、慶日新兩公司集資3.9 萬元在陳家港建成裕慶碼頭,同步附建了鹽坨。至此,濟南鹽場七公司均有了獨資或集資合用的運鹽碼頭。只到1934 年,兩淮鹽區的其他鹽場才全部改海運和溯江運輸為輪運。
1929 年,國民政府安排淮北鹽區建設官方鹽坨資金100 萬元,從板浦、中正、臨興、濟南四場鹽價中,以建坨費名義征收。因濟南場產量大,所安排建坨規模大于其他場。碼頭和坨地建設及輪船購置,都為濟南場鹽斤運往銷區提供了更加快捷的硬件保證。這些碼頭和坨地,有的一直被修繕、改造、擴展,延續使用。
濟南場不僅是建坨與海運開兩淮鹽區先河,在鹽品開發、發電和面粉兩廠建設上,以及引進先進生產機械等項目上,均領先于其他鹽場。1912 年,公濟公司在燕尾港成立了“樂群”牙鹽公司,生產精鹽,比范旭東在板浦場創辦久大精鹽公司要早兩年。同年,公濟公司在燕尾港建立了小型發電廠、面粉廠。很可惜濟南場鹽商所辦的精鹽公司、發電廠、面粉廠,都沒能與鹽業生產同樣地發展起來,在歷史的長河中,悄無聲息地歸于無形。
濟南鹽場仿效資本主義企業管理方式,七公司開發商就是資本家,灶民(歷史上稱兩淮產鹽人為灶民)和各級管理人員都是打工者。七公司都實行股份制投資、分紅辦法,有比較完善的公司章程,建立了董事會、監事會。董事會設董事長、常務董事,監事會設主席、監事。由董事會推舉總經理或經理,定期召開董事會、監事會和股東會。對灶民實行按產鹽灶丁人數發放灶糧制為基礎,加以按產量發放“擔頭費”的分配方法,相當于現在的基本工資加獎金。其經營機制完全不同于、先進于兩淮鹽區乃至全國各鹽場,其創新帶來了巨大收益。有資料載,濟南場全部建成投產后,前10 年間年產海鹽400 ~600 萬擔,平均不低于450 萬擔,以一場之產超過淮南鹽區總產量,占全國鹽產1 成。1931 年8 月,大源、裕通、慶日新三公司集資30 萬元,從美國引進動力機械,在陳家港成立“源裕慶”吸水機廠,率先采用吸水機納取海水,遠比自然納潮提高了生產效率?!痘贷}紀要》統計,1922 ~1926 年,淮北板浦、中正、臨興、濟南四場5 年總產782.79 萬擔,占兩淮總產881.64 萬擔的88.79%。而濟南場為441.4 萬擔,占淮北總額之56.39%。據出版于1948 年的《淮北鹽務紀要》和日人所著《中華鹽業概要》統計,1924 ~1947 年濟南場共產海鹽322.35 萬噸(缺少1937、1938 年數據)??上У氖?,其中日寇統治淮北鹽區七年中,濟南場與淮北其他各場一樣,產量僅達半數。1949 年后,濟南場雖經建制調整,分分合合,但原濟南場范圍所產鹽斤仍不失為兩淮鹽區之最。據濟南場劃分為灌東鹽場與灌西鹽場后兩場場志所載統計,1949 ~2003 年,兩場共產鹽斤2389.77 萬噸,且長期保有“色白、粒大、味鮮”之品位,多次獲得省優、部優產品稱號。
濟南場的強大生產力和高額產能,提振了兩淮聲威和商、灶士氣,也給國民政府打了氣壯了膽,對政府的鹽政政策都產生了積極影響。1914 年2 月,民國政府鹽務署令:鑒于淮南鹽區產能下降和成本居高不下,其產額年遞減二成,五年減盡、終產,其銷區皖、湘、鄂、西四省先由淮北鹽區參與銷售,逐步過渡以淮北鹽區、重點是濟南鹽場為主?;茨鲜嘲叮ń瓕帯P州、通州、淮安、阜寧、鹽城)所需之鹽,亦由濟南場與板、中、臨三場按7:2 比例配銷。因濟南場鹽產長期持高,后又幾經鹽務署安排接濟淮南之銷,發展到幾乎盡奪淮南銷區而代之。解放戰爭期間,我軍從堆溝港、陳家港、燕尾港搶運濟南場鹽4 萬噸左右,以濟解放區之財政,打破了國民黨頑固派對解放區的經濟封鎖,有力地支援了解放戰爭。
老灶民為新四軍鋪灘產鹽。1939 年8 月30 日,特大海嘯襲擊了淮北鹽區,濟南鹽場淹死灶民1600 余人,灶房大都倒塌,存鹽全部淌化,曬鹽池灘盡毀,嗣后爆發的霍亂又死亡灶民300 余人。幸存的濟南場灶民失家失業,無以為生,大都舉家外逃,有3000 余人逃到了新四軍控制的蘇中解放區。1940 年,新四軍和蘇中抗日民主政府為安置逃亡來此的難民,也為了解決軍需民食,利用阜寧北部海灘,在難民中濟南場產鹽人的幫助下,筑圩鋪灘曬制海鹽。這一地域的鹽灘后來發展成為江蘇八大鹽場之一的新灘鹽場。
資助我黨和平談判。1946 年5 月3 日,國民政府遷都南京,周恩來、董必武率領的我黨和平談判代表團100 多人同日亦到南京,住入梅園新村。那是一場非常艱難的談判。為資助我黨代表團,中華救濟總署名譽主席宋慶齡通過關系,利用美軍登陸艇,以救濟總署名義,于1946 年8 月,到時為我軍控制的堆溝港,裝運濟南場鹽斤3 萬擔,銷售到國統區,收入7 億元(法幣),作為我黨代表團活動經費。
風云變幻的鹽場??箲鹌陂g,新四軍為了阻止日寇掠奪濟南場鹽斤,籌措抗日資金,于1943 年5 月4日,由新四軍三師副師長兼八旅旅長張愛萍直接指揮,一舉收復被日頑統治下的陳家港鎮。此次戰斗,除俘獲頑偽大隊長以下官兵435 人、繳獲大量輕重武器等軍用物品外,還繳獲被頑偽控制下的濟南場存坨待運鹽斤48 萬擔。濟南鹽場鹽量為兩淮之冠,所以,解放戰爭時期濟南場亦即成為國共兩黨爭奪的焦點,拉鋸戰不時而起。為了最后解放濟南場人民,保護濟南場鹽斤,我軍付出了一定的代價。1951 年經華北軍政委員會和蘇北行政公署批準,當年10 月在陳家港建成了淮北鹽場人民烈士紀念塔,有43 位革命烈士長眠于此,其中大多是解放戰爭時期光榮犧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