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是二十四節氣之一,也是我國的一個傳統節日。在浩瀚的聯海中,有不少嵌有“冬至”兩字的對聯,在冬至節品賞“冬至”聯,別有一番情趣。
清代,一名叫徐積的少年才學不凡。一日,老師出上聯欲試其才,上聯曰:“冬至冬冬至,每冬先寒節而至。”那少年不假思索,續了下聯:“月明月月明,按月以圓時愈明。”老師聽罷,贊嘆不已。上聯指每年冬天的冬至一到,表示最寒冷冬天已經開始。下聯相襯,指每個月十五日按時出現圓月,圓月更加明亮。巧在后句將“冬至”“月明”拆開來,恰與時節吻合,更顯其妙。
相傳,從前有一個秀才赴福建漳州參加詩鐘會,路過一長者在九龍嶺下開的湯圓店,那長者得知客人是一位秀才,便直言道:“你要是對得好我出的對子,我請你吃湯圓,不收錢。”該秀才自恃才學不凡,就讓那長者出對子,長者隨聲吟出上聯:“九龍嶺下日日冬至。”該秀才思索良久,仍無言以對,只得付了錢悻悻離開。
數年之后的一個晚上,該秀才經過六鰲,但見海上漁火點點,觸景生情,吟道:“六鰲海上夜夜元宵。”至此,終于續了當年長者所吟的上聯。縱觀上下聯,對仗工整,珠聯璧合,堪稱妙對。
1985年,《對聯》雜志出了一條上聯征答:“冬至大地,霜降房檐,看大雪小雪一片白露。”后來,公布入選的下聯為:“夏至暑天,驚蟄亭榭,盼大寒小寒全天清明。”下聯對得自然流暢,與上聯天衣無縫,可謂匠心獨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