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張淳藝
2020年度國考網上報名10月15日8時正式啟動,本次國考共計劃招錄2.4萬人,涉及中央和國家機關86個單位、23個直屬機構。本次國考招考政策和錄用計劃向基層一線傾斜,鼓勵引導優秀高校畢業生報考基層職位。
此外,招考公告明確被開除黨籍人員、失信聯合懲戒對象等不得報考。
新修訂的《公務員法》于今年6月1日起施行,此次修訂的最大亮點,就是在不得錄用的條件中新增了“被開除中國共產黨黨籍的”和“被依法列為失信聯合懲戒對象的”兩種情形。作為新公務員法實施后第一次中央機關及其直屬機構公務員招考,2020年度國考首次明確被開除黨籍人員、失信聯合懲戒對象等不得報考,引發社會廣泛關注。
人無信不立,國無信不強。誠信是公眾必須具備的基本素養,也是社會不可或缺的強盛基石。公務員作為公共權力的直接執行者,代表著一個國家和政府的形象,理應具有比普通公眾更高的道德水準。如果一名公務員存在嚴重失信行為,被列入聯合懲戒對象,顯然不符合公眾對于公職人員的期待,也難以在工作中做到勤政務實、敢于擔當、清正廉潔。以法律形式對失信人員報考公務員說不,有助于公務員隊伍更加純潔,有力震懾失信行為,引領誠信社會建設。
建設誠信社會,必須充分運用信用激勵和約束手段,讓守信者受益、失信者受限。《國務院關于建立完善守信聯合激勵和失信聯合懲戒制度加快推進社會誠信建設的指導意見》明確指出,“建立跨地區、跨部門、跨領域的聯合激勵與懲戒機制,形成政府部門協同聯動、行業組織自律管理、信用服務機構積極參與、社會輿論廣泛監督的共同治理格局。”作為公認的“鐵飯碗”,公務員考試拒絕失信者不啻于一枚重磅炸彈。不過,讓失信者受限不應僅僅停留在公考。
目前,我國有126萬個事業單位,共計3000多萬正式職工,群體遠遠大于公務員。現行《事業單位人事管理條例》只是規定了事業單位公開招聘工作人員的程序,對于應聘人員的資格條件并沒有統一規定,多數地方事業單位招聘并未將失信納入限制招錄范圍。而且,將對失信行為審查放到最后的考察環節,未免有些滯后,不足以強化招聘剛性約束,容易滋生一些人蒙混過關的僥幸心理。作為具有中國特色的公共組織,事業單位工作人員素質的高低,直接關系到公共服務質量與公眾滿意度,因此有必要完善相關法規,統一規定失信人員不得報考,規范事業單位人員管理,擴大聯合懲戒的范圍和影響力。
此外,對于社會招聘行為也要加以引導,鼓勵社會力量協同參與聯合獎懲。一方面,有關部門應向社會公布失信聯合懲戒對象名單信息,供各類社會機構查詢使用。同時,行業協會商會要加強行業自律,引導協會成員單位在招聘嚴把誠信關,主動對“老賴”說不,形成了“一處失信、處處受限、人人喊打”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