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儒敏
使用新教材,不只是教學方法要變化和適應,最主要的還是教學觀念要更新。要理解新教材“新”在哪里,為什么要這樣變化,有什么學理支持。建議大家備課時,認真研讀《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和新教材對照著讀,以加深對教材編寫理念和設計意圖的理解。因為新的高中語文教材是按照高中語文新課標編寫的,如果說有創新,那是新課標要求之下的“新”;如果說新教材存在某些缺失,可能是課標的精神“轉化”為教材內容的過程中出現的缺失。新的初中和小學語文教材的編寫,主要依照《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但也顯然接受了高中語文新課標的某些新理念。我們把新教材和新課標結合起來研究,才知道教材哪些方面發生變化和創新,這些變化、創新是源于哪些理論、政策的要求。這樣,我們對于如何用好新教材,站位就會高一些,而不至于“只見樹木,不見森林”。
一、如何理解“學習任務群”
按照新課標要求,新教材是以“學習任務群”來整合單元教學的。這樣有什么好處呢?就是突破單篇閱讀精講細析的固定模式,更加放手讓學生自主學習,建構“語文核心素養”。因為“學習任務群”對于單元教學的“任務”比較集中而且清晰,我們的教學就不必面面俱到,同時也努力避免“同質化”。老師備課應當根據“學習任務群”所提示的“任務”去組織教學,把握某個單元或者某一節課的必備知識和關鍵能力,每個單元教學有哪些“干貨”,做到心中有數,這將有助于克服語文教學的隨意性。
采用“學習任務群”的單元教學,也是為了減少灌輸式講解,多勻出時間讓學生自主學習,帶著問題學,拓展閱讀面,擴大閱讀量。這對于解決語文教學長期以來存在的“讀書少”的問題會有幫助。
采用“學習任務群”的單元教學,應當多往“學習活動”方面靠攏。備課就不能滿足于準備好講稿,而要考慮如何讓學生在某種學習情境下帶著某些“問題”(課題)去讀書、思考和探究。老師要轉變角色,由主要擔負講授,轉為引導學生在語文實踐(即“活動”)中學習。不是講授不重要,也不必限定講授,而是把教學的落腳點放在安排好學生的自主學習。有些課多講一點,有些少講一點,都可以,但都力求圍繞自主學習的“任務”去設計。教材“學習提示”和“單元學習任務”的編寫方式是新的,和以前常見的習題不太一樣,備課要運用“任務”引導學生的學習“活動”,主要是讀書和思考的“活動”。
其實,課標對各個任務群的教學功能、目標都有要求,有些屬于比較“上位”的要求,備課時也應當關注,讓教學設計的方向更加明確。比如,課標在論述“語文核心素養”時,提到要“通過語言運用,獲得直覺思維、形象思維、邏輯思維、辯證思維和創造性思維的發展”,還提到要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審美意識、健康向上的審美情趣與鑒賞品位”。諸如直覺思維、形象思維、審美情趣等是新提法,我們以前教學中較少關注,新教材也努力在體現,我們備課時就應該多考慮,設計“文學鑒賞與寫作”相關單元,應當如何超越以往過于偏重文體知識灌輸的教法,在設計學習活動和問題時,多考慮諸如直覺思維、形象思維、審美情趣等的培養,盡可能往“語文核心素養”的目標靠攏。
二、關于“整本書閱讀”
這是新的課型,到底怎樣做才有好的效果?還需要在實踐中積累總結經驗。統編初中語文的“名著導讀”,每冊指定必讀兩種書,三年一共十二種。這也是“整本書閱讀”。高中教材原來也考慮讀四部以上的名著,后來考慮高中的學業負擔重,還要面對高考,就把閱讀的量減少,一共才讀兩部——《鄉土中國》(費孝通)和《紅樓夢》。“整本書閱讀”是作為“任務群”專設兩個單元的,都安排在必修中。教材中的“整本書閱讀”設計是提示性的,主要包括“閱讀指導”和“學習任務”兩部分,比較簡單。“學習任務”主要引導閱讀和思考,供學生選擇其中一二,不必全部完成。
“整本書閱讀”旨在引導學生通過閱讀整本書,拓展閱讀視野,建構讀整本書的經驗,形成適合自己的讀書方法。“整本書閱讀”的功夫在課外,課堂上可以安排一些交流分享活動。老師也可以給一些引導,主要是讀“某一類書”的方法引導。比如,讀《鄉土中國》,要求學生注意概念和大小綱目,注意理論推導。讀《紅樓夢》,要求整體把握作品的思想內容和藝術特點,注意從自己感觸最深的地方入手去探究、體驗與欣賞等等,都是方法的引導。不要和一般課文教學那樣去多加講解,更不能讓教師的講解代替或限制學生的閱讀與思考。
我最近寫了《〈鄉土中國〉導讀》,主要是提供讀這類書的方法,定位在初步接觸社會科學論著,擴展知識面,因此,標準不宜定得太高,只要堅持讀完,對書的內容及表達方式有大致了解,對社會科學研究有些體驗和印象,就可以了。如果還能探索一下閱讀這類書的門徑,甚至引發對某些問題的思考探究,那就更好。老師可以給一些閱讀方法的建議,主要讓學生課外自主閱讀,沒有必要和單篇課文教學那樣精雕細刻,也沒有必要布置很多“活動”和“任務”。閱讀可以促進寫作,但讀書又不能處處指向寫作,也不要老是想著考試,那會敗壞讀書的興趣。
別忘了,“整本書閱讀”可以多少起到“磨性子”的作用,“讀書養性”,培育毅力,涵養心智,祛除浮躁。要求不宜太高,重在“目標管理”,不要太多“過程管理”,能堅持完整通讀幾本書,就很不錯了。處處安排寫作或者討論,“過程管理”太細,反而可能敗壞讀書的興致。
三、關于“群文教學”
新教材實施“學習任務群”單元教學,所謂“課”的構成原則也產生了變化,不再以單篇課文或者課時作為“課”的基本構成單位,而是根據“任務”來設 “課”。以往一篇就是一“課”,現在也還有一篇作為一“課”的,但更多的情況是一組課文為一“課”。因此,教學的方式也會變化,不再一課一課地教學,而是一組一組地學,就是“群文教學”。
“群文教學”有利于調動學生的自主學習,但也不要理解為“群文”學習就比單篇教學更“高級”,也不是“群文教學”要取代單篇教學。在新教材中,單篇教學和“群文教學”是并存的。比如有些文言文,比較深奧的經典,就仍然設計為單篇教學。 “群文教學”也應當有精讀、略讀之分,一課之中的兩篇或者三篇課文,總有一篇是要精讀的,老師要舉例子,給方法,給讀書和思考的方法,其他則讓學生帶著“任務”去泛讀。
四、老師的讀書
語文老師要當“讀書種子”,這是一種理想,一種責任,同時也是我們的職業要求。
統編中小學語文教材最主要的特色,就是“讀書為要”,大量增加讀書的分量。初中階段光是“名著導讀”指定必讀的12種,推薦自主選擇閱讀的24 種。我們初中語文老師讀過的有多少?有些老師連其中一半也未見得讀過。高中語文新教材改動很大,對讀書的要求非常高。特別到了高二,實施“專題研習”型的教學,一個專題,三五篇課文,要學生順藤摸瓜,找出很多相關的資料來讀,涉及許多相關知識,老師就必須具備比學生寬廣得多的知識面,要讀很多書,才能應對一個“研習”單元。我們有些老師讀書的確太少,現在新教材要求學生讀,老師也一定得自己先讀。這是“倒逼”我們去讀書。
高考,也正在“倒逼”我們老師讀書。
這幾年高考語文命題的確在變化,開始考閱讀面和閱讀速度,命題所依賴的材料范圍也大大拓展。現在不只考文學,還涉及到哲學、歷史、考古、經濟、科學等方方面面。最近看到一篇報道標題有點嚇人,說2019年高考語文,考的都是沒有讀過的,讀過的全都沒有考。這也可以說是部分事實,體現一種改革和變動。考知識和能力的“遷移”嘛!如果我們當老師的還是老一套,我行我素,不讀書或者少讀書,是很難應對改革中的高考的!
現在很多老師讀書的狀態不見得好。他們也讀書,但讀的主要是與職業需要相關的實用的書,屬于“職業性閱讀”。明后天要上課了,今天趕緊找有關材料來讀。或者要評職稱了,立竿見影讀一些“救急”的書。此外,就很少自由地讀書、個性化地讀書了。有些老師一年到頭除了讀幾本備課用的書,其他很少讀,頂多讀一些暢銷雜志,大部分時間都是網上的“碎片化閱讀”。無聊的自媒體有一種“魔力”,捆綁住很多老師,他們在繁忙的工作之余騰出來的那點時間,也被網絡和流行閱讀占據了。
語文課人文性很強,教師的學養以及人格素養就格外重要。講學養,既是教書的需要,也是教師自身精神成長的需要。因此,無論多么忙,最好有自己的精神家園,哪怕是一塊不大的“自留地”。不喜歡讀書,有自己某一方面的專業愛好,能多少進入相關領域,有一定的研究,有些發言權,這太重要了。在這狀態中,會有成就感,同時也讓自己保持思想活力。“在狀態中”,還能幫助抵制職業性疲倦。因此,要營造一個“自己的園地”,養成讀書和思考的習慣,把讀書當作一種生活方式。
讀書可以養性,可以練腦,這不僅是能力,也是涵養,是素質,是一種高雅的生活方式。閱讀可以拓展視野,可以接觸人類的智慧,可以不斷提高自己的素質,可以讓人在精神氣質上超越庸常的環境。
讀書總不能抓到什么是什么,必須有一定的計劃性,如果沒有計劃,又沒有足夠的毅力,是不可能堅持讀書的。
劃定書單有三個“圈”。最外圍的那個“圈”,是通識的部分,這些書應當是最基本的,凡是上過大學受過良好教育的人,都應當讀過的。閱讀的目的,是接觸中外文化經典,感受人類智慧的結晶。這個通識部分的書目量不一定很多,比如三四年能通讀十來種,就很不錯了。
往里邊的第二個“圈”,第二部分,是與自己從事的專業或者職業相關的書目。比如,學物理的,可以給自己安排讀點化學、數學、生物,以及信息科學等方面的書,還有就是與物理學有關的鄰近學科領域方面的書,也可以讀點類似科技史、科技哲學,以及教育類等領域的書。學文科的,也要讀點理科的書。語文老師讀書的面應當比其他學科更寬一些。這樣做的目的是打基礎,拓展專業視野,觸類旁通,活躍思維。
再往里邊的第三個“圈”,是核心部分。這一部分的書目主要圍繞自己的專業,或者自己特別感興趣、希望有所研究的那些專業的書。當然,這三部分書目之外,還可以是一些消遣的、娛樂的,但不應當是主體,也不必計劃性太強,不用專門設定一個“圈”,隨意讀一點,調節一下就可以了。
很多老師可能會這樣說,自己也想讀書,可是工作太忙,沒有時間。據說現在國人每天用手機看微信等等平均要花費兩個多小時。我看其中大都是被無用的信息占去了,能不能少看手機呢?少看手機就有時間多讀書。特別是青年教師,要有讀書充電的三年、五年或者十年計劃,有大致方向,持之有恒,可能就“終成正果”,當個研究型的語文老師。這是值得追求的目標。
時間與精力有限,大家都忙,這個不用抱怨,只要有心,總能擠出時間給自己充電加油。我建議新一屆中語會,也能鼓勵和帶領全國中學老師多讀書,讓更多的老師成為“讀書種子”,那么就能用好新教材,切實推進語文教學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