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琦
在酒宴上,人們往往要讓出左邊的位子給長者或尊者。這樣一種做法,有著很悠久的傳統,成為人們日常禮儀中的一部分。“虛位以左”這個詞語,就說明了這個道理。
戰國時期,信陵君禮賢下土。當時有位隱土侯贏,已經70多歲了,但是很有見識,所以信陵君就想延攬他。有一天,他宴請客人,并把自己左邊的位置空著,然后親自駕車去邀請侯贏。侯贏身著舊衣,上了馬車。信陵君親自執馬鞭,很恭敬地為他駕車。《史記》中記載:“公子于是乃置酒大會賓客。坐定,公子從車騎,虛左,自迎夷門侯生。”足見信陵君對侯贏的尊敬。
如果僅僅根據這個詞來斷定古時候左邊的位置為上座,那就有些不很全面了。在古代典籍上,也會發現以“右”為尊的記載,更有“無出其右”的說法。那么?究竟哪邊是上位呢?
實際上,對“左”“右”兩個方位的尊重,歷代不盡相同。夏商周,朝官尊左,燕飲、兇事、兵事尊右;戰國時朝官尊左,軍中尊右;秦尊左,漢代尊右;六朝朝官尊左,燕飲尊右;唐宋明清尊左,元代尊右。一般在喜慶活動中,以左為貴,在兇傷吊唁中,以右為尊。
如此看來,單純說古人“尊左”或是“尊右”,都是不全面的,要根據不同的朝代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