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鎏生
誤區一:中醫看病只需號脈
在一些影視劇中的中醫形象是醫生給患者把脈后即可提筆開處方。所以,許多人總認為脈診很玄乎,看中醫只需號脈就行。其實,中醫診斷疾病講究望、聞、問、切,四診合參,而脈診(切診)在中醫四診中是排在最后的。《黃帝內經》記載:“望而知之謂之神、聞而知之謂之圣、問而知之謂之工、切而知之謂之巧。”可見看中醫任何一個診斷方式都不能忽視,要求醫生必須有著豐富的技巧經驗。單純靠脈診,只能評判患者的表里、寒熱、虛實這些辨證要素,不可能全面診斷某種病。醫圣張仲景在經典著作《傷寒雜病論》中記載的那些醫案,也不是單用脈診,往往是望、聞、問、切四診合參。
誤區二:中醫看病不需要看西醫檢查單
現代中醫臨床強調辨病辨證相結合,即首先要診斷患者是患了某種病,然后再辨出屬于中醫哪個證型。結合現代醫學的檢查報告,我們就能確切知道患者的西醫診斷,這樣對疾病的預后判斷更為準確。一些X光片、CT、病理切片等西醫檢查也是中醫“望診”的延伸。結合這些檢查單,中醫師能進一步“微觀辨證”,從而提高療效。還有一些特殊情況要注意,比如高鉀血癥患者不宜服用中藥,肝腎功能不全者應避免使用有損肝腎功能的藥物,這些病情均需要醫生通過輔助檢查,即查閱西醫檢查單才能知道。
誤區三:看中醫就是開中藥
其實,中醫治療手段很豐富。古代醫家都是針藥結合,在患者服藥的同時還輔以針灸治療,以提高療效。現代中醫特色治療更進一步發展了,比如各種外用制劑、中藥封包治療、中醫定向透藥治療、穴位埋線治療等,將傳統中醫與現代技術相結合,通過內服藥物與外治法融合,能更快更好地促進患者康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