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人是鐵,飯是鋼,一頓不吃餓得慌。現如今,人們的飲食大都是一日三餐制,那么,古人也是實行這樣的飲食制度嗎?
在秦漢以前,人們一天通常吃兩頓飯。由于當時的生產力比較落后,人們經常食不果腹,所以,即使是一天兩頓飯,也不是人人都能享受得到的。這還要根據家庭,以及人們的地位而定。
一般情況下,人們在9點到1 1點左右吃第一頓飯,這頓飯被稱為“朝食”或“饔”;下午4點左右,人們進行一天中的第二餐,這頓飯被人們稱為“饗”或“食”。《孟子·滕文公上》記載說:“賢者與民并耕而食,饔饗而始。”也就是說,一天吃兩頓飯,以朝食為開端,饗食結束。吃過了饗食,也就意味著一天結束了。
其實,人們實行一天吃兩頓飯的餐制,除了糧食有限這個原因外,還受其他因素影響。據《論語》記載,如果人們私自開了小灶,沒有在飯點吃飯,便是違反禮儀規范的行為。如此看來,一日兩餐準時準點吃,還是禮儀規范的內容。按照相關規定,如果人一天之內能吃上第三頓飯,多是獲得某種特殊獎勵。《史記》就曾記載劉邦學項羽三餐犒賞土兵,最終攻奪萀關的史實。
有人說,一日三餐的飲食制度,源自莊子《逍遙游》中的“適莽蒼者,三餐而返,腹猶果然”,意思說,只有一天吃三頓飯,才能保證人體基本需要,到了晚上,肚子還是飽飽的樣子。事實是否如此,并沒有其他資料佐證。但是,一日三餐的制度逐漸被人們所接受。漢代以后,人們漸漸形成了一日三餐的餐制。
一日三餐的飲食,不僅符合養生學原理,還是人們工作生活最佳的飲食安排。一般來說,早餐是大腦活動的能量之源,所以早飯要吃好;中飯是人身體的加油站,因而要吃飽:晚飯之后人們活動減少,即將進入睡眠狀態,所以要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