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琴安
在中國古代眾多的文化名人中,多有并稱現象,如先秦哲學家老聃和周莊,就被合稱為“老莊”,其學說也被稱為“老莊思想”。孔子與孟子都是儒家思想的代表,就被合稱為“孔孟”,其學說就被稱為“孔孟之道”。司馬遷著《史記》、班固著《漢書》,開中國紀傳體史學之先,就被后人并稱為“班馬”。
至于文學領域中,作家并稱的現象就更多了。如漢魏的“三曹”(曹操、曹丕、曹植)、西晉的“二陸”(陸機、陸云)、晉末宋初的“陶謝”(陶淵明、謝靈運)、初唐的“王楊盧駱”(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盛唐的“李杜”(李白、杜甫)、中唐的“韓柳”(韓愈、柳宗元)、宋代的“蘇黃”(蘇軾、黃庭堅)、明代的“鐘譚”(鐘惺、譚元春)、清代的“二馮”(馮舒、馮班)……幾乎每個朝代都有文學并稱。如果把“建安七子”“竹林七賢”“大歷十才子”“永嘉四靈”“前七子”“后七子”“唐宋派”“桐城派”“常州詞派”等也算進去,儼然已成為中國文學史一道獨特的風景線。
毫無疑問,這些并稱的產生和形成,都有一些緣由,也有各自的出處,絕非無中生有?;蛞蛐值荜P系,如“二陸”“三袁”(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或因詩風相近,如“王孟”(王維.孟浩然),或因題材相近,如高適、岑參都因寫邊塞詩聞名而并稱“高岑”,或因詞風相近,如蘇軾、辛棄疾多寫豪放詞而并稱為“蘇辛”,或因共倡古文而得名,如韓愈、柳宗元皆因古文而被并稱為“韓柳”,或以詩文主張相近而得名,如元稹、白居易因倡新樂府而被并稱為“元白”,也有在詩體發(fā)展上共有貢獻,如沈儉期、宋之問因在律詩上的成就而被并稱為“沈宋”,張籍、王建皆擅樂府而被并稱為“張王”。也有詩風不同但成就卓越而獲并稱,如李白與杜甫,也有同出師門而獲并稱,如黃庭堅、秦觀、晁補之、張耒“俱游蘇軾門,天下稱為四學士”,即“蘇門四學士”。
中國古代作家并稱最多者,非蘇軾莫屬,除與辛棄疾因豪放詞而有并稱,又與家人并稱“三蘇”,與黃庭堅因詩而并稱“蘇黃”,與歐陽修因古文而并稱“歐蘇”,還因書法而與黃庭堅、米芾、蔡襄并稱“蘇黃米蔡”,成為赫赫有名的“宋四家”!
依照今人的觀念來理解并稱,或以今人的方法加以排列,居前者總是比較重要,或是成就更高一些的,但古人不然,也并非如此考慮。撇開哲學不論,單就文學領域內的作家并稱現象來看,其前后次序的排列,主要是根據平仄聲調來定的,亦即我們通常所說的平、上、去、入。凡姓氏屬平聲字,必在前;姓氏屬仄聲字,必在后。如“陶謝”“王孟”“韓柳”“劉柳”“元白”“劉白”等無不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