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浩強
一般感染選藥,最好的藥留到最后用
這主要是因為耐藥性的問題。耐藥性是指微生物、寄生蟲等對于藥物作用產生耐受性,一旦耐藥性產生,藥物的治療作用會下降,甚至導致治療無效。有人認為廣譜的抗菌藥物比窄譜的好,高代次的比低代次的好,實際情況是,使用廣譜的抗菌藥物就像用重磅炸彈狂轟濫炸一樣,在對致病菌產生殺傷作用的同時,也可能對其他菌株造成殺傷,從而引起菌群失調,甚至造成二重感染。盲目地優(yōu)先使用高代次的抗菌藥物,會因耐藥性的產生而導致以后再出現(xiàn)嚴重感染時無藥可用。所以選用抗菌藥物,首選窄譜抗菌藥物,且首選特定殺菌劑。
止痛藥,最好的藥留到最后用
止痛藥的情況與抗菌藥類似,不能一疼就使用鎮(zhèn)痛效果最好的藥,而應該按照世界衛(wèi)生組織推薦的三階梯指導原則來用藥。根據(jù)患者疼痛的分級,輕度疼痛給予非阿片類止痛藥,中度疼痛給予弱阿片類,重度疼痛給予強阿片類止痛藥。強阿片類藥物的鎮(zhèn)痛效果優(yōu)于非阿片類與弱阿片類止痛藥,但存在耐受性與成癮性,輕度疼痛患者立刻就使用強阿片類藥物,顯然不合理。
重癥感染患者,最好的藥盡快上
對于重癥患者,為挽救生命,臨床往往會優(yōu)先使用廣譜、強效的抗茵藥物進行治療,在用藥48小時- 72小時之后,病情得以有效控制、癥狀得以改善、體溫有所下降的時候,再根據(jù)微生物學和藥敏的結果,降級使用相對抗菌譜窄的藥物進行治療,以避免細菌耐藥性發(fā)生的可能。
抗癌化療藥,優(yōu)先專屬性更好的藥物
癌癥患者化療也存在耐藥性的可能,但對于晚期癌癥患者而言,有藥效、專屬性更強的化療藥物就應該盡早用,以延長患者的生存期,提高生活質量。例如二代的ALK抑制劑阿來替尼直接用于非小細胞肺癌的治療,拋開經濟因素,其效果會大大優(yōu)于傳統(tǒng)的肺癌一線化療藥物。
“好藥”,其實是相對而言的,用得對是“好藥”,用不對則會成為“毒藥”,醫(yī)生應根據(jù)患者病情狀況和基礎水平去選用適宜藥物。對于病情較為嚴重的患者來說,如重癥感染、癌癥晚期等,優(yōu)先使用藥效更強、抗茵譜更廣或抗癌專屬性更好的藥物,也并非違背了好藥留在最后的用藥原則,因為如果此時不用,可能就沒有機會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