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引循

l山藥粥 《老老恒言》云:《經(jīng)驗(yàn)方》:治久泄。糯米水浸一宿,山藥炒熱,加砂糖、胡椒煮。按:兼補(bǔ)腎精,固腸胃。其子生葉間,大如鈴,入粥更佳。《杜蘭香傳》云:食之辟霧露。
參考粥譜:
[原料]干山藥片40克(或鮮山藥100克)、粳米100克。
[制作]將干山藥片(或鮮山藥)洗凈,與粳米入鍋同煮,粥成即可。
[功用]滋補(bǔ)脾、肺、腎,固腸止瀉。
2白茯苓粥
《老老恒言》云:《直指方》:治心虛夢泄白濁。又《綱目》方:主清上實(shí)下。又《采珍集》:治欲睡不得睡。按《史記·龜策傳》名伏靈,謂松之神靈所伏也。兼安神滲濕益脾。
參考粥譜:
[原料]白茯苓粉15克,粳米100克,胡椒粉、鹽、味精少許。
[制作]粳米淘洗干凈。粳米、茯苓粉放入鍋內(nèi)加水適量,用武火燒沸后轉(zhuǎn)用文火燉至米爛,再加味精、鹽、胡椒粉調(diào)味,攪勻即成。
[功用]健脾胃,利水腫,安心神。可用于老年性浮腫。
3赤小豆粥
《老老恒言》云:《日用舉要》:消水腫。又《綱目》方:利小便,治腳氣,辟邪厲。按:兼治消渴,止泄痢腹脹吐逆。《服食經(jīng)》云:冬至日食赤小豆粥,可厭疫鬼,即辟邪厲之意。
參考粥譜:
[原料]赤小豆50克、糯米150克。
[制作]將赤小豆、糯米淘洗干凈,同煮成粥,食時(shí)可加少量紅糖。
[功用]補(bǔ)中益氣,健脾養(yǎng)胃,通利小便。對脾胃虛寒、食欲不佳、下肢浮腫有一定緩解作用。
4蠶豆粥
《老老恒言》云:《山居清供》:快胃和脾。按:兼利臟腑。《本經(jīng)》不載,萬表《積善堂方》有誤吞針,蠶豆同韭菜食,針自大便出,利臟腑可驗(yàn)。煮粥宜帶露采嫩者,去皮用,皮味澀。
參考粥譜:
[原料】蠶豆50克、粳米100克、紅糖適量。
[制作]粳米淘洗干凈,用冷水浸泡半小時(shí),撈起,瀝干水分。蠶豆用開水浸泡,漲發(fā)回軟后剝?nèi)ネ馄ぃ瑳_洗干凈。將蠶豆放入鍋中,加入適量冷水,用旺火煮沸后加入粳米,再用小火熬煮45分鐘。待米爛豆熟時(shí)加入紅糖,攪拌均勻,再稍悶片刻,即可盛起食用。
[功用]健脾養(yǎng)胃。
5天花粉粥
《老老恒言》云:《千金·月令》:治消渴。按:即栝樓根。《炮炙論》日:圓者為栝,長者為樓,根則一也。水磨澄粉入粥,除煩熱,補(bǔ)虛安中,療熱狂時(shí)疾,潤肺降火止嗽,宜虛熱人。
參考粥譜:
[原料]天花粉2()克、粳米100克。
[制作]先取天花粉浸泡1 5分鐘,文火煮20分鐘,去渣取汁,再加入粳米煮粥。
[功用]清肺止咳,生津止渴。
6面粥
《老老恒言》云:《外臺秘要》:治寒痢白瀉。麥面炒黃,同米煮。按:兼強(qiáng)氣力,補(bǔ)不足,助五臟。《綱目》日:北面性平,食之不渴,南面性熱,食之發(fā)渴,隨地氣而異也。《梵書》名迦師錯(cuò)。
參考粥譜:
【原料]面粉50克、粳米100克。
[制作]將小麥面粉炒黃,與粳米同煮,粥成即可。
[功用]強(qiáng)氣力,補(bǔ)不足,助五臟。
7.腐漿粥
《老老恒言》云:慈山參入。腐漿即未點(diǎn)成豆腐者,諸豆可制,用白豆居多。潤肺消脹滿,下大腸濁氣,利小便。暑月入人汗有毒,北方呼為甜漿粥,解煤毒,清晨有肩挑鬻于市。
參考粥譜:
[原料]豆?jié){若干毫升、粳米50克。
[制作]將豆?jié){與粳米同煮,粥成即可。
[功用]潤肺胃,消脹滿,下濁氣,利小便,清熱祛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