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戰爭年代,無數熱血男兒倒在充滿艱難險阻的路途中,他們中有許多是非常優秀的軍事人才。盧德銘,曾為秋收起義的總指揮,與時任中共中央特派員的毛澤東并肩作戰,建立屬于人民的武裝力量,不幸在戰斗中中彈犧牲,年僅22歲。
1905年,盧德銘出生于四川宜賓的一個富裕家庭,父親很重視對子女的教育。盧德銘自幼聰慧,學習成績一直不錯,16歲考入成都公學,在那里深受新思想的影響,關注國家時事,心中萌生救亡愛國意志,經過深思后決定參軍入伍,報效國家。
1924年,黃埔軍校在廣州建立并開始對外招生。盧德銘將心中的大志告知父母,獲得家人的支持后,遠赴廣州報考黃埔軍校。哪知因路程太遠耽誤了第一期的報考。他不想錯過,在別人的幫助下,他與孫中山見面。孫先生當場出題,盧德銘對答如流,孫中山很滿意,破格批準他進入黃埔軍校學習。
學習非常刻苦的盧德銘在第二年討伐陳炯明的東征中,作戰勇敢立下大功。不久葉挺獨立團在肇慶成立,表現優秀的盧德銘成為獨立團的一名連長。后來盧德銘隨部隊開始北伐,在汀泗橋、賀勝橋等戰役中,盧德銘總是沖鋒在第一線,不久升任營長。這時有很多黃埔軍校的學員來充實隊伍的力量,有一位黃埔四期的學員在他手下擔任見習排長,他就是新中國成立后的十大元帥之一林彪。
1927年6月,盧德銘擔任武昌警衛團團長。南昌起義爆發后,他率部響應起義,但是因路途太遠,未能與起義部隊會合。在組織的協調下,他率領部隊來到湘贛邊參加毛澤東領導的秋收起義。
9月9日,警衛團編入工農革命軍第一軍一師一團,盧德銘擔任一師師長,兼任起義部隊的總指揮。這支部隊雖然力量不是很大,卻是我軍的星星之火,在此后的革命生涯中,涌現出眾多軍事人才,新中國成立后走出1位元帥——羅榮桓,1位大將——譚政,7位上將、8位中將和6位少將,一共23位開國將帥。
起義部隊的行軍開始還算順利,但在攻打長壽街時,由于起義部隊一部叛亂,使其遭受兩面受敵的險境。盧德銘靈活指揮,帶領部隊沖出險境,向瀏陽行軍。
隨后,起義部隊接連受挫。9月19日夜,前敵委員會在書記毛澤東的主持下召開會議,討論的主題是“向何處去”。這時,有頭腦發熱的人叫嚷:“進攻長沙!進攻長沙!”而毛澤東審時度勢后,提出不能和敵人硬碰硬,應該向萍鄉方向退卻。兩種意見針鋒相對。總指揮盧德銘是位精明聰穎的人,他認為毛澤東的話在理,投了贊成票。盧德銘在軍隊中威望甚高,他支持毛澤東后,使進攻長沙的主張遭到了會議的否定,也使這支部隊免遭毀滅。
起義部隊從文家市出發向井岡山行軍。這時敵人開始尾隨追擊。25日,后衛部隊被數股敵人夾擊,情況十分危急。盧德銘主動要求帶領隊伍來到戰場,占據有利位置阻擊敵人,以掩護后衛部隊的安全撤離。在戰斗中,一顆子彈擊中盧德銘的胸部,這位優秀的指戰員,秋收起義的總指揮,當場犧牲。毛澤東得知他犧牲的噩耗后,悲痛不已。
這位優秀的軍事將才犧牲時只有22歲。他的人生雖然短暫,卻是戰斗的一生,輝煌的一生。他雖英年早逝,但是他曾經的豐功偉績我們仍記得。2009年,他被評為100位為新中國成立做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范之一。家鄉人民為紀念他,將當地的仲權鎮中學改名為德銘中學。
(摘自2019年8月20日新浪博客)